第B3版:文摘

走进墨西哥海底雕塑博物馆

  人类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海洋是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个世界,浪漫而神秘;对于许多从小在内陆长大的人,更是对大海充满了期待和幻想。幸运的是,现在通过各种潜水装备,人们有机会走进海洋,去体验和了解这个有别于陆地的第二个世界。
  无心插柳建成博物馆
  在墨西哥东部的尤卡坦半岛上,有一个吸引着大量游客来此度假的海滨城市——坎昆,以加勒比海的明媚阳光和白色沙滩而知名,这里还有一座海底雕塑博物馆。在十几米深的海底,陈列着400多个人形雕塑,这些雕塑都是真人大小,全部以当地人为原型,包括船上的渔夫、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花园里的园丁、抱着孩子的母亲等等。这个海底雕塑博物馆被《国家地理》杂志列为世界25大奇迹之一;它的设计者是英国人贾森,这里的400多座人像以及汽车、桌椅等雕塑,都是他和几位雕塑家创作完成后,再由墨西哥政府沉入海底。
  这主意是他的突发奇想。2004年时他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创作了一座雕塑作品叫《迷失的通讯员》,那是一个坐在桌子前,用打字机打字的人形雕塑。作品完成,他找专家鉴定无害后,将雕塑沉入海底。没想到雕塑沉入海底后,奇妙的事情出现了,各种海绵和珊瑚在上面安家,还引来鱼群觅食,雕塑变得色彩斑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海底的雕塑”,墨西哥海洋公园向贾森发出邀请,历时18个月创作的海底雕塑博物馆于2010年底在坎昆加勒比海底竣工。
  海洋生物才是创作者
  事实上,坎昆是潜水者的天堂,那里的珊瑚礁有“海洋热带雨林”之称,是世界上1/4以上海洋生物的安乐窝,每年吸引着80万潜水者。除了通过潜水来游览这座海底博物馆,游客们还可以选择乘坐海底观光船。
  博物馆的面积不大,只有不到八百平方米,但是对于最多只能在海底待一个小时的潜水者而言还是很大的范围。带领各色潜水员参观这座海底博物馆的潜导说,千万不能碰这些雕塑,以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当笔者在海底慢慢游向博物馆,一个个“绿色”的人物雕塑映入眼帘,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练瑜伽,有的在吃东西,有点像海里的兵马俑,但是更加真实化和生活化,甚至有桌子、餐具和水果。如果预先不知道有这个博物馆存在,估计会被光怪陆离的海中逼真的人物雕塑吓一跳。游近细细观察,雕塑全身都长满了珊瑚和海藻并被各种鱼儿环绕,海绵附在“脸上”,赋予了每个人物不同的神态;珊瑚从人物身体的小小圆洞里长出来,就像科幻片里的变种人;而珊瑚藻像是一块块五颜六色的油漆,使得每座雕塑拥有不同的色彩;经过海水的光线折射,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场景之中。原来贾森在制作雕塑时,刻意在雕塑表面设计了不规则的粗糙纹理,让各种海洋生物得以在此栖息。这座海底博物馆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它不是某个人的创作,而是海底生物和时间共同的杰作……
寓意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海底博物馆的创建初衷,墨西哥海洋公园除了想吸引游客增加收入,补助海洋护卫员的收入;另一个原因就是提醒人们关注海洋生物,每年到海底潜水游览的人越来越多,加勒比海内的珊瑚礁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海底博物馆内的每尊雕塑都是用PH值中性的海洋混凝土制造的,这有助于分散洋流和热带风暴;而许多雕塑能承受强大的海流及热带风暴,给栖息在上面的甲壳类动物如龙虾提供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
  令人欣喜的是,大量消失多年的鱼类重新回到了这片海域,海洋保护组织在这些雕塑附近发现100多条之前离开的神仙鱼。随着来博
  物馆“安家”的海洋生物更新换
  代,隔段时间去参观都会发现
  雕塑作品呈现不同的面貌,因
  此贾森把这组雕塑作品命名为
  《沉默的进化》。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坐或立,或举手或低头,每个人物都是有故事的,比如,有一尊雕塑是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把头埋进沙子,被创作者命名为“银行家”,是为了描述经济危机之下人们的痛苦和对未来感觉到的不确定性。尽管海洋那么宽广,但设计者故意把400多“人”密密麻麻地放在狭小的空间内,让他们看上去非常拥挤,借此来表达人类与海洋的紧张关系。
  这座博物馆没有墙壁和大门,没有收门票的管理人员,也没有刻意的修葺维护,全凭潜水游览者的自觉性。随着时间推移,雕塑成为了海洋的一部分,博物馆变成了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人类与海洋的互动不再是对其干涉和破坏,而是鼓励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海底博物馆的存在正是永续生命力的象征。
  (摘自《环球时报》 李婷/文2018年11月9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