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思路与对策

  □余阿长
“三农”发展需要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基层农技推广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相关农技推广组织特别是乡镇农技推广组织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从湖州市的调查来看,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运用改革思路,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一是农技人员年龄偏大、数量不足。一些基层农技人员近年陆续退休,留下来能稳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也年龄偏大。由于农技推广工作艰苦,新招人员留不住。编制偏少,比如有个乡镇原来农技人员编制有10个,现在在岗的只有4个。
  二是农技人员工作行政化,在编在位不在岗的情况较为普遍。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遇到人手紧张,就会调动农技人员配合乡镇中心工作。同时,农技推广人员与行政人员存在混岗现象。参加调查座谈的12个乡镇、131名农技推广人员中,配合中心工作的有56名,占总数的42.7%。一些基层农技人员说:“农技推广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三是农技推广经费不足。一方面是人头经费不足。参加座谈的12个乡镇农技推广组织中,有9个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经费由乡镇政府全包,3个乡镇因财政资金困难,导致农技推广人员基本生活费用难以保障。与此同时,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待遇也比乡镇公务员低。另一方面是工作经费难以保证。
  四是乡镇农技人员拥有的农技知识不能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如今,新型种养模式门类多、涉及面广,一些农技人员对自身知识更新意愿不强。同时,受职称职数限制,一些乡镇农技人员虽取得了职称资格,但没有及时得到聘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的积极性。加上现在乡镇新招人员大多不是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致使乡镇农技人员专
业知识水平总体下降,知识老化现象严重。
改革思路与对策
  乡镇农技人员要真正定编、定人、定职能。不搞混岗轮岗,保证农技人员专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少安排与农技推广无关的中心工作。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业务上受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指导,确保其有工作内容和农技推广项目,并建立工作考核机制。
  增加农技推广经费投入。切实将乡镇农技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待遇和履行职能所需的工作经费,全部纳入县或乡镇财政预算,确保及时足额到位。从乡镇财政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用于增添或更新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的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等。稳步提高农技人员的经济、政治待遇,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建立农技推广激励机制。鼓励农技人员创新工作思路,开展新型种养模式、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在农技推广中有突出贡献的农技推广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加快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步伐。作为乡镇农技人员,自身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农技推广知识学习,主动更新知识体系,更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县(市、区)农技部门要多给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创造培训交流、更新知识的机会,不断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帮助其从“专科”向“全科”发展。有关部门还要为乡镇农技人员的职称评聘创造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基层农技推广主要力量除了乡镇农技推广组织外,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可或缺,他们在创新农作制度、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农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在湖州吴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鳜鱼生态养殖农技推广平台,2017年1-6月,前来公司学习、考察鳜鱼生态养殖技术的省内外团队组织有27批次、共195人次。有关部门要善于发挥经营主体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中的作用,促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优化升级。
作者单位:湖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