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种业

像一粒山野种子那样耐得住寂寞

——江山市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背后的故事

  编者按:
  种质资源普查,这样一个听起来很“偏门”的工作,其实小到于我们每一个人、大到于一个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说不定某次不经意的一瞥,会帮助保存下一份珍稀种质资源。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江山市种子管理站从事种质资源普查的一群人,通过了解他们的故事,了解这项意义非凡的工作。
  “走,我们现在就去廿八都,现在他们那里还种着我们这次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收集到的一些农作物,很多都是我们江山特有的品种。”今年6月底的一天,当笔者从衢州赶到江山市种子管理站的时候,参与这次普查和收集行动具体事务的种子站员工毛水根对笔者发出了邀请。
  日前,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的相关要求,江山市完成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历时7个多月,共征集定位农作物种质资源23份。“在整个衢州市,江山是完成得最早的。虽然任务已经完成,但我们的收集并没有停止,目前在廿八都镇有一种学名叫‘五十工’的番薯,我们正在收集相关材料,回头继续送到省农科院进行保存。”毛水根说。
种质资源越来越少,再不留种,巧妇也将难为无米之炊
  作为一个1980年就参加工作的种业技术老员工,谈起这次江山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行动时,毛水根颇有感触:“不管是我还是其他从事种子技术的农技人员,都不希望我们江山已有的东西灭绝掉,消失掉,趁着这次全国普查的机会,查清我们的家底,把我们能找到的好的种质资源保存下来。对于我们这些从业人员来说,就是希望经由我们的手,能留下一点是一点,积少成多。”毛水根说,“其实对这一块工作,美国、日本等国家一直都很重视,而我们国家之前因为种种原因已落后很多,许多濒危种质资源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国家才会组织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
  毛水根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拿来举例:“他也是通过搜罗采集野生水稻,通过杂交培育出后来的种子品种。简单来说,种质资源就是育种的基本材料,如果没有这些资源,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再厉害的专家也没法无中生有培育出更好的种子。”
  在这次种质资源普查中,廿八都成为一块“福地”,普查人员在这里一次就找到了8种种质资源。毛水根之前邀请笔者去廿八都,也正是想带笔者去已退休的农技员陈岳聪家里看看。“他们当时找到我家来,在我家门前屋后的田地里就发现了8种可收集的资源。除了薏米是种在田里的,其他包括白豆蔻、观音豆、白扁豆、冷豇豆、廿八都大薯、廿八都山药、仙霞山稻,都是种在旱地里的,现在来也都能看到。”生活在廿八都兴墩村岭下自然村的陈岳聪,讲话时中气十足,“这里面有一种观音豆,最近这个豆子正在开花,估计到月底就能结果了。这个观音豆的生长周期很长,一直到立冬之前都能开花结果,是非常好的品种。”
  说起为何廿八都种质资源那么丰富,陈岳聪觉得这跟廿八都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有关。“我们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比较明显,比如说白豆蔻,我们之前也试验过,只有在我家周围差不多30公里的范围内能种植出来,拿到峡口去,苗可以长得很好,也能开花,但就是不能结果,我们判断就是那边太热了。”
  按照陈岳聪的说法,除了这次被收集的8种种质资源,当地农民手上还有茄子、丝瓜等蔬菜品种,大约有15种,家家户户都是自己留种的。“正是农民自然留种,才能为此次普查提供那么多资源。”
查阅1米多高、800万字的材料,只为填写三份《普查表》
  2017年5月16日,经过前期的准备和培训,江山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全面启动。
  该项工作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由种子管理站走访老专家、老农技员、老农民,以及查阅资料。他们先后走访了376人次,座谈16人次,共查阅1米多高、800多万字的史志、统计资料、气象资料、经济发展史、人口变迁史等历史资料,填写了1956年、1981年和2014年三个时间段的《普查表》。“通过这三个表,基本能了解江山从1956年到2014年的总体变化,包括人口、受教育水平、各种农作物等。”在毛水根的电脑上,笔者看到了关于此次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行动的相关电子材料,稍微统计了下,电子材料容量大小超过了6个G。而在这些电子材料之外,还有很多没有汇总到电脑里面的纸质材料,这些都是工作人员去农业局、档案馆等翻查当初的资料才得到的。
  三个时间段的《普查表》,主要有三大块内容:基本情况表、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情况和主要经济作物种植情况。对农作物的种植状况,要详细到什么品种、当年种植量多少、产量多少等很细致的内容。“做这些事情,也能更好地摸底,知道我们江山曾经有什么、现在还有什么,也让下一阶段的定位和收集更有方向性。有的种质资源我们知道大概哪里有,但是更具体的,就要询问一些当地的老农民、老农技员才能更好地定位到。”
一次次打听,一段段翻山越岭的旅程,只为找到最珍稀的“它”
  如果说,第一阶段还只是查资料和座谈,那第二阶段的实地作业则更加考验普查队员的体力:早出晚归、跋山涉水、日晒雨淋是常态。在通过前期的调研以及和老农民、老农技员的座谈后,普查小组以廿八都镇、双塔街道、凤林镇、塘源口乡、长台镇和新塘边镇等9个乡镇21个村30多个自然村为重点,上山下乡进行资源普查、定位、照片拍摄与采样。
  在普查过程中,由于大多数资源长在山高林茂的深山峡谷中,海拔高,普查车辆常常无法到达。在这种情况下,普查队员们就要扛着工具,走着崎岖山路,步行完成实地普查定位。定位之后,除了拍摄生长环境,还要收集茎、叶、枝条、果实、种子等。“等它发芽,等它开花,等它结果,要记录一个完整的生长过程。科研工作都这样,谈不上寂寞。”干了30多年农技工作的毛水根说。
  “为什么要跟老农民、老农技员、老专家座谈?因为很多东西书上找不到,只有一些老人家知道。比如说这次征集到的两份珍稀资源之一的‘阳桃’(别名野生猕猴桃),就是在塘源口乡白石村一个很深的山里头找到的,我们也是通过前期跟当地农技员沟通,才知道这山里有这么一棵野生猕猴桃。”毛水根回忆起当初去定位这棵野生猕猴桃的情形,当时从江山开车去要两个小时,一路山高路险,很多盘山公路。“下了车还得步行差不多半个小时,我们几个人背着尺子、定位器、照相机等设备,那真的是连个人影都没有、也没有路的地方。当时还忘了穿雨鞋,路上一直担心被蛇咬。”
  由于很多人相信野生猕猴桃根对治疗癌症有效果,这些年下来野生猕猴桃基本上被人挖光了,“这棵也是因为长在深山老林的一个不容易攀爬的山涧上,才得以幸存。”
  为了找到更多的种质资源,普查小组也广泛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特别是老家在农村的工作人员还发动父母去寻找相关物种。种子管理站驾驶员陈昌新的父母就提供了有效信息,帮助普查人员定位了老虎荚豆、三花豆、紫苏和青叶苎麻。
  “很多时候我们工作人员也是无意之中得知某个地方会有某个种子。比如说这次普查的另外一个珍稀资源仙霞山稻,实际上在2008年的时候,就由我们一个同事的朋友提供了。当时双溪口高滩村一名退休教师在山里种了这个山稻,我们当时赶过去向他买了50斤种子保种。这次普查的时候,我们又听说在廿八都兴墩村的岭下自然村往里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几户人家还有种,就赶过去。不过可惜的是,两个地方找到的都是仙霞山稻的糯稻,另外一个品种籼稻,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经过7个月200多天艰苦普查,江山共收获了23份农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样品,其中珍稀资源2份,分别是“仙霞山稻”和“阳桃”;濒危资源1份“野大豆”;地方特色资源5份,分别是“廿八都山药”、“华塔早”蜜柑、“廿八都薏米”“新塘边荸荠”和“廿八都白豆蔻”;普通资源15份。
  毛慧娟 姜伟锋 毛小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