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供销

专家为新型肥料发展“把脉”

推进“减肥”增效

  日前,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单位举办的“农业科技直通车”土壤健康与新型肥料成果技术交流大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新型肥料大有可为。
微生物肥料“减肥”增效作用大
  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检中心主任李俊介绍说,微生物是解决土壤问题的神奇钥匙,具有土壤的“造就师”“清洁师”“治疗师”,养分的“转换师”“制造师”等多种功能。微生物肥料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修复和改良土壤,改善农作物品质,将在“减肥”增效的新时代起到更为广泛的作用。
  当前,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蓬勃发展。目前,生产企业总数超过2000家,年产量达2000万吨,年产总值达400亿元。据李俊介绍,截至2018年11月,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证的微生物肥料产品达6528个,累计应用面积超3亿亩以上。“可以说,我国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正向健康、有序、持续方向发展。”
  受益于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微生物肥料在农业中显现出的独特功效,以及登记管理的规范与引导,近几年,微生物肥料产业以每年10%以上的增速发展,得到了各方的关注。目前,微生物肥料已被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下一步将会为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实施贡献力量。“微生物肥料市场前景看好,预计到2025年,年总产量比现在翻一番,达到4000万吨以上。”李俊说。
  与此同时,李俊指出,当前技术产品创新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微生物肥料产业的发展。“未来5年内,优良菌株筛选生产及发酵工艺技术、微生物农田土壤净化修复技术、共生固氮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微生物种子包衣技术、有机资源综合利用微生物转化新技术、作物秸秆快速腐解还田微生物及其配套技术等将成为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优先研发的新技术。”
绿色高效化肥开发存在短板
  当前,绿色高效化肥产品的创新依然存在不少短板,比如产品施用技术要求高,产品研制集中在氮肥上,磷钾肥等高效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严重滞后等。出路何在?中国农科院肥料及施肥技术创新团首席科学家赵秉强认为,产品创新只有通过“肥料营养功能、根系吸收功能、土壤环境功能”的系统改善,实现对“肥料—作物—土壤”的综合调控,才能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他说:“肥料产品的创新只有低成本、大产能的产业技术,才能推动我国大宗化肥产品实现全面绿色高效化,实现肥料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真正助推农业绿色发展。”
  赵秉强表示,增值肥料产品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调控营养功能改善肥效的技术策略,通过生物活性增效载体与肥料科学配伍,实现了对“肥料—作物—土壤”的综合调控。“利用增效载体技术,可以对我国尿素、磷铵、复混肥、水溶肥等大宗肥料进行改性增效,整体提升肥料产品的性能与功能,有力推动我国化肥产业的技术升级。”他说。
  赵秉强表示,增值肥料新产品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据他介绍,工信部“十三五”促进化肥行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发展腐植酸、海藻酸、氨基酸增值肥料新产品。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提出,到“十三五”末,增值尿素年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预计“十四五”末,我国增值肥料年产量将达到5000万吨,应用面积达10亿亩,每年增产粮食200亿公斤。“增值肥料产业的发展已经在我国形成了新常态和新业态,将为化肥减量增效、绿色增产作出重要贡献。”赵秉强说。
提质增效是未来肥料发展的使命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在会上表示,随着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农业规模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土地承载力不断加重,肥料与科学施肥技术需要追赶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随着化肥减量增效、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节水农业、旱作农业、水肥一体化等重大项目的不断推进,缓释、控释、长效、水溶、生物、纳米、功能、智能、改土、调酸、抗逆等新型肥料品类不断涌现,未来肥料行业的发展必须正确把握方向。
  高祥照表示,既要重视大农场也不要忘了小农户;既要看肥效也要想原理;有机肥也要科学搭配,更要注重质量;中国肥料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形态的优化和助剂的应用,而提质增效将是未来肥料发展的使命。
王腾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