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默,瑞典最南端的城市,历史上曾以造船业而兴旺,后转型成功,有了知识经济与设计产业的加持,加上本地引以为豪的多元文化,使得各种新奇有趣的东西在这里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融入日常。
比如刚刚开幕的“恶心食物博物馆”,就是世界上第一家把来自全球令人作呕的食物推上前台,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约80多种另类食物。
门票是呕吐袋
“恶心食物博物馆”设在马尔默中心火车站附近,这里最初是一座屠宰场,推开大门,就能立即感受到岁月沉淀的痕迹。在博物馆入口处买了票,拿到手的却是一个漂亮的呕吐袋,作用是让参观者以备不时之需,避免不必要的尴尬——毕竟这些美食都是被认为容易引起观者恶心的食物。
展厅中,80多种食物被煞有介事地陈列开来,配合聚光的射灯,场面有种荒诞的仪式感。展出的食物来自世界各地,恶心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可以分为几类来介绍。
一类是口味怪异造成的恶心。比方说在瑞典非常流行,但在其他很多地方会让人们避之不及的甘草糖。这种糖,在中国人的味觉体系里,属于又苦又怪,是比中药还要让人难以接受的味道。但瑞典人却好这一口,还常被用在冰淇淋、甜点里。
还有一类,是气味怪异造成的恶心。这其中的翘楚,当仁不让是瑞典的臭鲱鱼。在展览中,摆出了几乎一面墙的臭鲱鱼罐头,却也没有让其中任何一个呈现打开的状态。“这个罐头,真的只能在户外打开,你懂的。”工作人员笑着称。当然除了臭鲱鱼,其他因为气味而被嫌弃的食物还包括各种重口的奶酪、中国的臭豆腐、东南亚的榴莲……
第三类,占了展品的大多数,是因为食材本身的怪异让人觉得恶心。比方说一整只黑乎乎的关岛狐蝠,墨西哥的蚂蚁卵、秘鲁的豚鼠、印尼的猫屎咖啡、中国的兔头、牛鞭、乌龟、老鼠酒……这类展品的视觉冲击力最强,也是最会让人简单粗暴地产生各种不适反应的食物。
第四类,是食材不奇怪,但偏门的料理方式决定了它注定是有人深爱有人痛恨的食物。比如中国的皮蛋,还有让活蛆在里面爬来爬去的撒丁岛活蛆奶酪。
最后还有一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恶心的食物,但由于它的不健康,也被归类为令人作呕。比方说瑞典人超爱的各种五颜六色,色素感强烈的橡皮软糖;被注射了过量抗生素的猪肉;生产过程对动物生存环境带来影响的燕窝、鱼子酱等。
“恶心”指导下的选择
就如同“痛感”能帮助人们学会规避危险,“恶心感”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和认知下的秩序,可以指导人们作出价值判断与选择。展品里有一只像刺猬一样浑身插满注射器的小猪。
展品介绍中这样写道:“人类食用猪肉的历史已有上千年。猪肉是全世界被最广泛食用的肉类。然而工业化农场只能给猪提供非常拥挤局促的生活环境,造成猪的精神压力与慢性疾病。为了抵御疾病而过多注射抗生素,已经成为这个产业最大的问题。而对家禽家畜抗生素的滥用,也会间接影响到人类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以至增加全球流行病爆发的危险。”
不健康的、被过量注射抗生素的猪肉与家禽,直接危害到我们的身体与环境,其实远比臭鲱鱼还要更加令人作呕,可是它们却依然能大摇大摆地出现在超市里、菜市场里、学校的食堂里、家庭的餐桌上,这难道不令人恶心吗?
还有那些危害到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的食材,像鱼翅、燕窝、鱼子酱等,如果到今天还依然被人们奉为上品佳肴,算不算是令人恶心的食文化?所以,依据全世界第一家恶心食物博物馆的初衷,也许只有当人们对恶心食物的理解上升到这个层面,才真正算得是功德圆满吧。
(摘自《环球时报》 露伊/文2019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