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萧
年前,一场难得的演出让笔者颇多感慨:在钢琴家郎朗的伴奏下,一些乡村孩子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享誉国际的东方芭蕾公主邱思婷为他们伴舞《天鹅湖》,而在中国鼓王张仰胜的鼓点中,孩子们跳起了音乐剧《狮子王》的片段。在这场由腾讯和荷风艺术基金会联合举办、名为《田埂上的梦想》的高规格汇报演出中,来自河北农村的孩子们认真专注,向观众呈现他们这一年来所接受的来自北京艺术家的艺术教育,没有炫技却足够真诚。
艺术,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从宏观的角度,艺术既是赓续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弥合不同群体分歧,理解其他文明的途径;而对于每个个体,艺术更是表达情绪,抒发情感的方式。艺术教育,对于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从小学会理解美、表达美,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成长为自信、人格健全的个体。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数千万乡村孩子的穿衣吃饭已不再是问题,他们接受基本教育的权利也得到了保障,但艺术教育,或曰美育却依然缺乏。这种缺乏不仅表现在场地、资金等硬件方面,也表现在师资、理念等软件上。一则乡村教师本来就缺乏,村小的老师常常是语数外一肩挑,再要让他们承担起音乐、绘画课很不现实;二则在高考指挥棒下,绝大多数乡村教师仍然把音乐、绘画看作是可有可无的副科,挤占艺术教育时间的现象不在少数。
要让乡村孩子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成年后即使过着最平凡的生活,依然充满审美与情趣,即使是经受平凡生活的磨砺,却依然有一个有效的情绪出口,艺术教育不可或缺。
乡村艺术的洼地怎么填?在笔者看来,一方面,需要转变观念,培训师资。像文章开头所说的精彩的汇报演出,孩子们就是在本土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与排练的,但这些本土老师却经过由荷风艺术基金会组织送到基层的艺术家的培训,这样的方式值得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借助各种网络课堂、视频平台等,让城市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大师们将技艺和学识传递给更多的农村孩子,让他们也有平等的机会开启艺术启蒙。
或许,这是一次艺术改变命运的机会。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