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市场销路好,栽培效益高。近年来开化等地推广桑园套种黑木耳栽培模式,用桑枝屑代替杂木屑生产黑木耳,既丰富了黑木耳的生产原料,又使桑枝条变废为宝,菌渣还桑,实行资源循环利用,收到了较好的效益。
产量效益
据调查,每亩桑园养春蚕1.5张,收蚕茧55千克,产值2420元;养中秋蚕1张,收蚕茧35千克,产值1540元。每亩桑园地可排放黑木耳菌棒4000棒,收干黑木耳300千克,产值1.8万元,两项合计每亩桑园毛收入2.196万元,净收入1.19万元。
茬口安排
桑园地套种黑木耳,茬口安排要合理,桑园管理、蚕茧饲养、耳棒制作、脱袋排场、出耳管理、采收制干等各环节衔接要及时,一般在7月下旬开始制作黑木耳菌棒,8月中旬前制棒结束,10月中旬菌棒脱袋排场,11月初至翌年4月上旬前出耳管理、采收、制干。
关键技术
1.桑园管理和养蚕环节
桑园管理。2月上中旬剪梢,3月下旬施第1次春肥,4月初摘顶(芯),防止徒长,促使桑叶肥厚,4月下旬施第2次春肥。6月初伐条,将伐下的桑枝晒干备用,并施第一次夏肥。7月初撇去小枝条,留6-7根健壮的枝条,并施第二次夏肥,9月上旬施秋肥。6月下旬、7月下旬和8月下旬,以防治桑螟和桑瘿蚊为重点,做好桑园病虫害防治。8-9月注意抗旱。
养蚕管理。3-4月,做好养蚕前准备,4月下旬到5月下旬,养好春蚕;8月中旬到9月上旬,养好中秋蚕。养蚕过程中,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养好小蚕,做好小蚕饲养的保温保湿,眠起处理,给桑饲养,及时消毒蚕体蚕座。二是养好大蚕,做好大蚕的通风换气、良桑饱食,防治蚕病。三是做好熟蚕上蔟及蔟中管理,重点推广方格蔟上蔟技术。
2.黑木耳生产管理关键环节
粉碎桑枝条。桑枝条韧性强,要用桑枝条专用粉碎机粉碎。
制棒。按黑木耳配方,把30%的桑枝屑代替杂木屑拌入料中,充分拌匀,装袋制棒。装袋时间不能过长,以防料酸化,拌料后至装袋完毕的时间不超过6小时,做到当天拌料当天装袋灭菌,忌堆积过夜。
灭菌。装灶排放时,要留有空隙,数量6000-8000袋较好,采用铁皮灶、塑料薄膜灶等方式,常压灭菌,升温灭菌要做到“攻头、保尾、控中间”。具体灭菌时间视菌棒数量而定。
冷却。事先采用生石灰、硫磺或漂白粉对冷却场地进行杀菌消毒,禁止用农药。灭菌结束后,待灶内温度自然降到60-70℃时趁热出灶,将菌棒移入冷却场。
接种。接种前,对接种箱或接种室进行空间消毒。待料温降至28℃以下,根据不同的接种方式,采取不同的组合进行接种。
发菌。发菌场地要求阴凉、通风、干燥、光线暗,并提前2天用硫磺薰蒸或用5%的苯酚(或过氧乙酸)喷洒进行杀虫和空间消毒,待药剂气味散发后,移入接种后的菌袋。
排场。10月初,秋蚕结束后,在蚕桑地里利用桑树行距的空间,架两根铁丝,把已通过刺孔、催耳的耳棒斜挂在铁丝上,与地面成60°斜角,每亩桑地排放4000棒左右。采收结束时,把菌渣作肥料施入桑园地,作为桑树生长的肥料。
出耳。出耳管理大致分为耳基分化期、幼耳期、成长期三个阶段。温湿度是影响袋栽黑木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出耳适宜温度为15-21℃,高于28℃时容易流耳、烂耳。菌棒刺孔,耳芽形成并长出料袋时,进行正常水分管理,创造“干干湿湿”的生长环境。排场后3-4天,采用喷雾调控基质和环境湿度。
晾干。当耳片八九分成熟时,即可采摘,采收前2-3天要停止喷水,否则耳片过于膨胀,采收时容易造成流耳,影响质量。采下的耳片要及时晾(晒)干,以提高商品价值。
开化县农科所 余维良 陆久忠
省农技推广中心 俞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