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细尺,一根自制竹签,一张印有花纹的底稿,一把加工好的篾丝……2月26日上午,笔者在位于慈溪周巷的方桥篮工作室——竹韵轩,见到了正准备编制“方桥篮”篮面的卢杰。自从去年方桥篮工作室——竹韵轩建立后,卢杰每天都要在这里忙活6个多小时。“慢工出细活,制作‘方桥篮’的重要环节就是用篾丝编篮面。一个精美篮面的制作,通常需要3个星期。”
卢杰今年49岁,是慈溪非遗“方桥篮”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与这门老手艺已打了20多年交道。“‘方桥篮’起源于余姚方桥,是清末民初浙东民间富裕人家使用的一种高档竹编器物。”卢杰说,“方桥篮”制作技艺创始人是方桥的刘通山,延续至今已有100多年。“清朝光绪年间,刘通山秉承祖业,创新竹篮设计与编制方法,融合了竹编、竹刻、木雕、铜艺、漆艺等传统工艺特色。”
“方桥篮”也称“方桥竹篮”。从用途上,它可以细分为考篮、梳头篮、荸荠篮等。其中,考篮用于存放笔墨印砚及书籍,梳头篮用于存放铜镜、梳子等梳头用品。“‘方桥篮’制作分为篮盒制作、篮面编制、篮夹篮环雕刻、铜锁铜栓制作、髹漆等五大工序。”卢杰告诉笔者,其间,工匠会先用上好的杉木或楠木制作篮盒,然后根据篮子的框架定制篮面。“宁波本地的苦竹竹节较长,刮下来的篾片具有一定的光滑度和柔韧性,用这种篾片制成篾丝编篮面正合适。”
说着,卢杰向笔者展示了“方桥篮”篮面编制技艺。只见他戴上眼镜紧挨台灯,拿着竹签一上一下。在印有花纹的底稿映衬下,一根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的篾丝被编织在一起。“这些篾丝会组成一块带有花纹的篾面。经过进一步加工,成为装配篮子所需的篮面。其侧面纹路以‘回纹’为主,上面的多为‘万’字纹。”他拿起一张篮面说,“你看,要是其中一根篾丝‘挑’错,花纹就会乱套。编篮面与刮篾片、制蔑丝一样,一定要静下心慢慢做!”
篮盒、篮面等制作完成后,还需进行组装。根据“方桥篮”不同款式,工匠完成这些工序一般要花1至3个月。“此后的篮夹篮环雕刻、铜锁铜栓制作、髹漆等,我都交给本地以及上虞的工匠们完成。”卢杰说,“方桥篮”的篮夹和篮环均采用四明山所产毛竹加工制成。为防止被虫蛀蚀,制作前须先将毛竹风干,再进行热处理——烘青成型。“篮夹篮环成形后,工匠会在上面雕上花纹。以前,方桥的刘家与陈家有合作。刘家擅长编制,陈家善于雕刻。两者相互融合,打造出精美的‘方桥篮’。”
与许多老手艺面临的问题相似,“方桥篮”制作技艺传承处于青黄不接的窘境。“自从刘通山去世后,这门老手艺只在少数工匠间传承。现在,会做‘方桥篮’的宁波人寥寥无几。”他感叹道,目前,新制作的“方桥篮”在市场上叫好不叫座,一年销售量屈指可数。“6年前,我离开自己办的五金厂,重拾这门老手艺,就是为了将‘方桥篮’制作技艺发扬光大。现在,趁着眼不花有精力,我希望经各界‘牵线搭桥’收几个徒弟,共同迎来‘方桥篮’的‘春天’!”
陈章升 邵滢 岑俞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