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我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出炉

不同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均呈增长趋势

  我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日前正式出炉。报告称我国绝大部分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仅少数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农村人口整体好于农村人口。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持完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傅小兰表示,我国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不仅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而且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也大大增加,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呈现出比单纯的躯体健康问题更突出的态势。
  该蓝皮书以最近3年的大型心理健康调查为基础,探讨我国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报告称,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到中度心理问题;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35.2%的公务员处于中高等焦虑状态。研究显示,我国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均呈增长趋势。
  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的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和孤独感得分均高于普通儿童。“这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更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降低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对流动儿童,减少对他们的歧视、让他们在公立学校上学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刘正奎说。
  调查显示,国民对心理健康需求极大,而我国目前能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很有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表示,这提示我们应尽快制定并推广心理健康素养的评估标准及具体工具,持续监测国民心理健康素养,并通过大力支援和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心理健康科普工作,将心理健康技能培训逐步纳入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鼓励工青妇、社区居委会把心理健康科普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等方法,不断提高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
(摘自《中国青年报》 邱晨辉/文 2019年2月2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