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近日,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北坞村村民金冠富来电说,看了本报3月6日“产业”版刊登的《1.2亩竹山,毛笋卖了8.2万元》文章,他很有感触:为什么嵊州市崇仁镇高湖头村的毛笋能卖出高价,他们当地的毛笋每公斤却只能卖3元,还不够挖笋的人工费呢?
金冠富告诉记者,他家有5亩多毛竹山,整个北坞村有几千亩之多。村里农户大多以打工为生,竹林无人管理。等到每年清明节前后,毛笋自然长出来后就挖了拿到市场去卖,基本上一天的收入还没有打工多,所以许多农民任由毛笋长成了毛竹,再砍下来当柴烧。
记者联系了嵊州市崇仁镇高湖头村党支部书记丁善庆。丁善庆介绍,高湖头村地处海拨500米的高山,全村100多户,竹林面积有1000多亩。以前由于地势高,交通不便,人工成本高,毛竹和毛笋销售效益一直不好。从2005年开始,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支持下,该村尝试采用砻糠覆盖技术向竹园要效益,使原来在清明节前后产出的毛笋提前到春节前上市。“去年政府补助资金又有了增加,竹园覆盖每亩补助3000元,采用喷灌设施的每亩补助1500元。”丁善庆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春笋冬出的面积不断扩大,每亩收益都在3万元以上。去年村里采用砻糠覆盖技术的村民达到40多户,比上年增加了近一倍。
因为竹笋收益好,不少年轻人也纷纷回乡种笋。高湖头牛高坂竹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浙洋是位“90后”。他告诉记者,2016年他成立了合作社,专门销售村里的竹笋。“近期随着气温升高,毛笋价格还稳定在每公斤20元左右。”丁浙洋介绍,竹笋收益好还和高湖头村的竹山土壤有关,“这里都是黄泥土,毛笋品质好,上市后价格居高不下,供不应求。如果金冠富想学砻糠孵笋技术,欢迎他来实地看看。“丁浙洋说。
记者把这些情况反馈给了金冠富。他表示,如果用砻糠孵的竹笋春节前后能卖到每公斤100元,那他可以不出去打工,在家一心一意种笋了。他决定去嵊州现场看看,学学砻糠孵笋技术,学成后可以把技术分享给村里其他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