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个秧苗好,成本省,产量又高!”日前,在诸暨山下湖镇新桔诚村的康苗粮食专业合作社,来自萧山区的种粮大户姚建刚,边将一叠叠早稻秧苗盘往车上搬,边告诉笔者,这是他第3年来买秧苗了。
让笔者惊奇的是,这个传说中的育秧“神操作”——“叠盘暗出苗”技术,已在省内外收获广泛“拥趸”:从本省推广至广西、江苏、黑龙江等10多个省(区、市),应用面积达500多万亩。而山下湖,正是这项育秧革新技术的诞生地。
论其操作技术,还远比想像中简单:只要将浸泡好的稻种,播在一只只育秧盘里,待育秧盘自动堆叠到一定数量后,再转移至一间控温控湿的暗室,然后静等出苗。“育秧房的温度和湿度,分别控制在32摄氏度左右和90%以上,达到种子发芽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康苗”负责人黄益飞说,传统育秧过程一般需4-5天,而采用他们的技术只需36个小时左右。“不但育秧速度快,而且能减少用工、提高育秧房利用率。种子用量减少约三分之一,但苗的质量反而好,出芽率高且整齐,插种后成活率高。”诸暨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杨伟祥说,从这几年统计看,出苗率和水稻亩产均可提高近10%。
据了解,2014年,在省农技推广中心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技术指导下,“叠盘暗出苗”技术率先在山下湖镇试点成功。此后,当地农技部门反复改进,形成了一套成熟、可复制的育秧新模式。其最核心部分的智能育秧房,原来用的是秸秆等生物质燃料,一套控温控湿设备需要二三十万元。后来改为使用电能,效果一样,但成本降到了5万元以内。
据悉,由于省工节本,生产效率高,使用效果好,诸暨已建立“叠盘暗出苗”育供秧中心10家。其中光“康苗”一家就可满足2500亩水田的用秧需求。“今年以来,我们已接到周边县市订单3000亩,首批400亩秧苗已经发货。”黄益飞说。 周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