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不负春光,撸起袖子使劲干!

——来自我省春耕生产一线的报道

  □本报记者 李军 李曜清 杨凌紫
  阳春三月好风光,之江大地春耕忙。在我省广袤的田野,随处可见一幅幅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农民兄弟起早落夜,抢农时、备耕作,为了大地的丰收……
  连日来,本报记者前往上虞、余姚、吴兴、平湖、永嘉、江山等地,访农家、问农事、探农情,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撷取了一组振奋人心的春耕生产美景。
铆足劲头“战”春耕
  俗话说:“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各地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主体,铆足劲头“战”春耕,为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夯实基础。
  3月26日下午,天气晴好。记者来到绍兴上虞区明宇粮食专业合作社的育秧中心,理事长李建明正冒着大棚内的闷热,俯身查看育秧盘里秧苗的长势。从本月初起,他就带着大伙忙于碎土、育秧等,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目前,育秧工作已做得差不多了。你看,这一排排秧苗多嫩绿啊。”已种粮20多年的李建明,抹抹额头上的汗水高兴地说。
  记者在该合作社的仓库转了一圈,看到化肥等农资基本到位,一袋袋码得整整齐齐。“今年我自己准备种600来亩早稻,其中200多亩采用机插,300多亩采取直播。预计4月10日前就可以开始直播,16日开始插秧。”李建明说,他去年的双季稻平均亩产950公斤,亩净利润400多元,“希望今年粮食生产能有个好收成”。
  当下正是春茶采摘旺季。江山市长台镇的吴公山茶场,满目嫩芽,清香四溢,人们正忙着采茶、制茶。“我们茶园种植了80亩优质茶。”负责人杨子建告诉记者,由于前期阴雨多、气温偏低,茶芽生长慢,而3月21日白天有30℃高温,夜里一阵雨,茶芽开始‘暴长’,忙得我们来不及采摘。”今年他的明前茶产量减少,批发价格每公斤上涨了100元,但依然备受追捧,目前销售额已达到20万元。
  在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丰盛湾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宗伟近来也特别忙碌:对接客户和物流企业,保障养殖在水塘里的沼虾虾苗顺利出货。“我们去年沼虾苗销售达到7亿尾,加上销售成虾,总产值有1000多万元。”汤宗伟告诉记者,因为收益可观,接下来,他准备再扩养160亩。
“机器换人”成潮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省各地春耕生产兴起了“现代风”,“机器换人”等科技元素不断“闪耀”田间地头,成为农业生产的时尚潮流。“有了农机的‘一条龙’服务,现在种田可是要松快多了。”余姚市上塘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军林告诉记者,先进的插秧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合作社里应有尽有。“2016年,我们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现在,光烘干机我们就有15台,去年为周边农户服务达4000多亩。”
  近年来,随着各地农机具的不断“充实”,不但让农民种粮有了“好装备”,还支撑起了农民种粮的信心。记者在瑞安市马屿镇的康园农业专业合作社机库里看到,10多台农机一一排开,甚是壮观。“我们现在有大型育秧播种机、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秸秆粉碎机等,配套齐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合作社负责人黄兆楷说,合作社的1000多亩稻田第一次翻耕早已完成,现在第二次也已翻耕300多亩了。“虽然面积大,但依靠机器,整个春备耕,只需14个人就可‘玩转’。”“今年种子和农资价格都有小幅上涨,人工成本也很高,合作社必须提高机械化水平才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湖州吴兴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建龙认为,农业机械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种粮综合成本。
  孙建龙是典型的“粮二代”。3年前,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棒后,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上一辈农民种粮看重高产,我们现在则更看重优质,并且逐步把依靠人力转变成依靠机械。这也是农业走规模经营,实现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孙建龙说,如今,合作社已配备了110台(套)从播种、收割到烘干全程的农机设备,去年共服务社外种粮面积2100亩,获利40多万元。
惠农服务“接地气”
  随着春耕生产的全面展开,我省各地的为农服务机构也紧张忙碌起来。他们用过硬的专业技术,为农民提供贴心周到的惠农、便农服务。
  “为了助力春耕生产,早在3月12日,区农业农村局就组织举办了一次早稻生产技术培训班。”上虞区农机推广中心负责人说,他们在帮助农户“充电”、送上“科技食粮”的同时,还帮助一些农户解决了不少“疑难杂症”。“我们还积极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村、访农户,开展新农机、新技术的需求情况调研,为春备耕生产做好保障。”
  作为平湖的传统农业大镇,林埭镇农林水利服务中心这段时间也一直忙于对农户的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董妹勤告诉记者,惠农服务要讲实在、“接地气”、求实效。针对前期连日阴雨寡照天气,导致小麦、油菜等作物出现霉病问题,农技人员及时上门指导,组织农户做好防治工作。
  “中国榨菜之乡”余姚,是全国最大的榨菜生产加工基地。在该市黄家埠镇十六户村采访时,记者看到上千亩榨菜园,绿油油绵延不尽,丰收在望,成了当地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由于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长期间越冬经霜,加上菜农的精耕细作,因此,所产榨菜圆头大,特别鲜嫩,口感爽脆,市场占有率高,效益也好,促进着余姚榨菜种植业迅猛发展。”十六户村党总支书记王建锋告诉记者,全村现种有榨菜3000多亩,平均亩产4000公斤,亩均净利润有1000多元。
  “4月初,榨菜就要开始收割,这是我们种植户最忙碌的时节。”王建锋说,目前村里正在积极组织人手,为榨菜收割、加工、运输等提供综合性服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