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忠
春暖花开采茶忙。这几天杭州市余杭区径山四岭名茶厂兰花坪基地里,数百名采茶工人正进行着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定要确保品质,严格按照标准采摘。”“茶叶不等人,该采的一定要采掉,哪怕过一天,品质也要打折扣。”每天早上,作为四岭名茶厂兰花坪基地负责人的李生龙都要向采茶工人反复强调茶叶采摘标准。白天,他到基地或周边茶农的茶园现场指导、督查采摘;晚上,当茶叶制作完毕后又组织召开例会,总结交流制作情况,品评茶叶质量。连续的忙碌让他的嗓子都沙哑了,但仍然抑制不住他的兴奋:“今年径山茶品质总体提升,茶农增收在望。”“径山茶提质增效的背后,凝聚着李生龙的一份心血。”老茶农回忆说,1975年,四岭村要建茶叶专业队,选派19岁的李生龙到原浙江农业大学学习,3年后,他炒制的两款茶在首届名优茶评比中双双获奖,从此与茶结缘,痴心茶业40多年,潜心研究,匠心坚守。
看到倒春寒严重影响经济效益,茶农伤心欲绝,他一头钻进茶园,观测、度量、记录数据。无数次试验,喷滴灌抗旱防霜技术获得成功。
为解决品种老化问题,他在基地开辟试验园,钻研新品种种植技术,他说,守在地里,吃了苦才会有收获。最终,他选择的乌牛早、迎霜、茂绿、龙井43、龙井长叶等优质中熟偏早品种,加之兰花坪的地域气候适宜,采摘期提前约20天。同时,他积极引进黄茶、白叶一号等新品种,目前基地无性系良种种植面积占9成以上。
为达到有机化种植生产,他遍访科研院所,请教专家教授,不断进行无公害生产技术、茶树新品种适制性加工技术、茶树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茶园低碳施肥管理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和试验、示范。目前,一项以有机肥料和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为抓手,通过大量种植桂花树、樟树的方式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模式已全面应用。
为实现标准化生产,他积极参与径山茶国家标准制订,并专门组建采茶和炒茶两支专业队伍来把控质量。为严格控制茶叶品质,李生龙在厂区内建检测室,添置新型检测设备。当天生产的茶叶经安全检测,数据均上传至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生产管理平台,建立检测全覆盖、主体可追溯的质量监控物联网。
……
近年来,径山茶知名度不断提高,每公斤单价节节攀升,市场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四岭名茶厂出产的双径牌径山茶不仅销往上海、香港、台北等大中城市,还销往美国、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现在,每年都有国内外旅游团、考察团来厂参观、考察、订货,产品供不应求。
李生龙认为,“始栽于唐,闻名于宋”的径山茶,是时光淘洗留下的茶叶老字号。随着居民消费升级、茶叶深加工技术提升,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径山茶需加快技术研发、延展销售渠道、拓宽发展机遇,让醇香的茶味飘得更久、更远。
因此,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成功后,李生龙将成果通过田间学校、培训班等方式,倾囊分享给业内同行,竭尽全力在技术、管理上帮助茶农,并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助推径山茶产业转型升级。2011年,他牵头组建杭州余杭天湖茶业专业合作社,以技术帮助周边茶农增收致富。这位径山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心里不只装着自己基地的3000多亩茶园,他还装着更大的梦想:将径山茶品牌发扬光大,带领径山茶农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今年1月,径山茶获得了国家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同时,径山茶的品牌价值已逾20亿元,成为浙江农产品的又一张金名片。”李生龙自豪地说,接下来,将在专注种茶、制茶基础上,开发径山茶宴,讲好茶圣陆羽在兰花坪挖兰品茶的故事,进一步谋划茶产业三产融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