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科学编制规划赋能乡村振兴

  桐庐县副县长 余荆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盘大棋走好,必须规划先行,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以来,桐庐县紧紧抓住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机遇,全面开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试点工作,努力打造以规划引领、产业兴旺、文化振兴、人的回归为重点的美丽乡村3.0版。从桐庐的实践看,在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做好“五个理清”。
  理清规划的“实施主体”。乡村振兴规划的“实施主体”,应该是村民,是老百姓。规划编制一开始,就要让村民参与进来,因为只有村民更知道村里适合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做了有没有用。让村民真正成为规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受益者,设计单位则是规划的协作者和代拟者。规划的编制,是一个自下而上、几上几下、协作融合的过程。
  理清规划的“体系构建”。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应是点、线、面的结合,是专项规划和总规的结合。点就是项目落地,线(带)就是产业布局,面即是总规控制;总规管资源、管空间、管红线,专项规划解决农村基本服务问题。如我省实施的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要在2020年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公墓建设,要解决死人和活人争地问题,下一步的方向是建骨灰堂。类似这些农村基本服务问题,必须要有专项规划来实施。专项规划也是城市向农村延伸的一个信号,城乡融合应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一部分。规划设计则体现单村单体的风貌风格,展现各村特色。
  理清规划的“落地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关键在能“落地”,所以设计单位不能是“一锤子买卖”,交出就完事,而应是长期服务者,根据实施需要随时提供后续服务。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服务过程,是确认共同目标协调行动的过程,谁做的规划设计,谁负责陪伴落地实施。设计单位要做好陪伴式服务,而不是一次性让对方花大价钱买“一堆纸”。
  理清规划的“体制机制”。乡村振兴规划要出效果,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通过规划激发农村内生动力的体制机制。要以较少的投资激活存量资产资源资金和民力智慧等。所以,规划要将农村的土地整治、宅基地三权分置和农村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结合起来,或将这些改革纳入规划的一部分,以此来体现规划的实际效果。同时,要破解农村资产资源无序利用的困境,除了把它们收储起来,还要想办法用出去,把资源变成资产,更要能变成资本,进一步缩小城乡资产资源的差价,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理清规划的“资源配置”。目前,乡村振兴资源保障(特别是土地资源)存在很大困难,这也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把土地等要素都集中在城市所造成的。在修编县域总体规划过程中,要从县域大盘子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统筹考虑,明确城市用地和乡村建设用地规模,结合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更加注重土地等资源要素的配置向乡村倾斜。同时,在农村用地规模的大盘子里,向规划试点区域有所倾斜,调动试点单位积极性,加快项目落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