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文/摄
近日,记者在武义县王宅镇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看见,稻田里,几台大型耕田机正在来回穿梭,通过翻耕灌水起到杀蛹的效果。“在二化螟化蛹期间,深翻灌水可以消灭70%-80%的越冬虫源。”武义县农业农村局粮油站副站长李若晨告诉记者,当地以生态调控为基础,通过多种绿色生产技术来防治二化螟等害虫,效果非常不错。
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省植保检疫站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往,农户过分依赖化学农药防治,造成病虫抗药性增加,农药用量增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如今,通过运用多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就能达到预期防控效果。
绿色防控多管齐下 实现农药化肥减量
金华武义县是传统农业县。李若晨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当地先后建立多个水稻二化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采用低茬收割、秸秆稻桩粉碎、冬闲田翻耕和灌水杀蛹等防治技术。同时,在稻田两侧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和紫云英等显花植物,科学合理用药,实现绿色防控。
目前,二化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已经得到武义当地农民的高度认可。去年,全县1.6万亩水稻应用翻耕灌水杀蛹技术,安装了1800套应用性诱捕器,种花留草面积达3万亩。相较于此前未运用绿色防控技术,现每亩水稻二化螟虫量平均减少30%-40%。
据悉,我省已创建21个省级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县(市、区),建设861个融合示范区,实施统防统治面积805.9万亩,覆盖455个镇街、1758个生产主体。去年,共防治病虫草鼠害1.87亿亩次,其中水稻8517.2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96.87万吨,减少使用化学农药2578吨。
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继续通过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等非化学综合防治措施,逐步改良农田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提高对病虫害的自然控制能力,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
建立智能测报系统 构建科学防控体系
测报工作是植保检疫工作的重要基础,就好比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只有测得准、指得准,植保措施才能用得对、用得准、用得好,化学农药才能减得了、减得对、减得科学。
面对植保检疫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嘉善县依托水稻“两迁”害虫智能虫情测报试点建设项目,打造了全国首个水稻“两迁”害虫智能虫情测报平台,并广泛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展一系列自动测报技术试验研究,基本实现水稻“两迁”害虫监测预警的数字化、实时化、智能化。去年,全县共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4.6万亩,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面积18.1万亩,实现粮食增收3611吨,节本增收近1506万元。
据悉,目前我省已有12个地区的48个监测点配备了智能测报设备,逐步将蔬菜、茶叶和水果等经济作物纳入监测范围,并针对疫情发生动态,及时调整了疫情阻截带监测点布局。去年,我省完成3000余次病虫草鼠害监测调查,发布1000期次以上的病虫预报、病虫发生动态和防治情报,预报准确率保持在90%以上。
今年,我省将继续整合升级现有数据系统,推进植保植检数字化流程改造和数据共享,构建高效可靠实用的大数据平台,推进传统测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同时,建立完善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重大病虫害智能监测预报技术规范,逐步建立并完善各项监测预报技术规范,实现对十大类重大病虫害和疫情的测报预警全覆盖,并逐步增加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作物病虫害监测点建设。
立足多种农业产业 分类开展阻截防控
杨梅是青田县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全县有杨梅种植面积11.2万亩。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杨梅病虫害统防统治,走出了一条绿色防控推广与产业联动的绿色发展道路。目前,已建立7个杨梅采前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面积达2.2万亩,推广杨梅绿色防控技术6.5万亩次。当地还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杨梅绿色防控工作。
据悉,去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制订了水稻、茭白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10项。同时,严格落实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责任制,推进重大植物疫情防控示范区建设,有效遏制了柑橘黄龙病、梨树疫病等已发疫情蔓延危害,其中柑橘黄龙病、梨树疫病病株率持续控制在1%以下,稻水象甲、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被控制在零星轻发生状态。
记者获悉,目前,我省农作物疫情防控的重点任务是全力抓好水稻二化螟和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尽量做到品种统一布局,避免单、双季稻插花种植。全面推行翻耕灌水杀蛹措施,并结合实际对统防统治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全力组织红火蚁疫情阻截防控工作,及时组织专家确定不同疫情发生状态下的防控策略,尽快集成创新一套适合我省的红火蚁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并强化农林合作,严格检疫管控,努力把人为传播疫情概率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