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产茶历史悠久,是龙井茶的原产地和珠茶的主产区,产品畅销西欧、北非、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嵊州茶产业的规模和影响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是“唐诗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越剧之乡”“中国围棋之乡”,也是著名的“中国茶叶之乡”。在嵊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茶产业已成为嵊州的富农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2018年,嵊州市有茶园面积18万亩,茶叶总产量1.92万吨,产值8.7亿元,全市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25亿元,龙井茶产量6000吨,是全国最大的龙井茶生产中心、最大的珠茶加工出口集散中心。嵊州主产珠茶、龙井茶,涌现了以“皇帝”牌珠茶为代表的出口茶品牌和以“越乡龙井”为核心的名茶区域公用品牌。如今,这“一圆一扁”走红市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皇帝”牌嵊州珠茶在做强内销品牌的同时,以浙江出口名牌做大国际市场,有了“世界绿茶看浙江,浙江绿茶看嵊州”的美誉。嵊州的龙井茶,重视炒制技艺传承和品质提升,在2018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期间举办的浙江省龙井茶手工炒制争霸赛上,嵊州选手囊括前3名,赢得了“龙井茶,嵊州炒”的赞誉。
嵊州茶产业的优势和品牌
嵊州,一个注定与茶相爱相生的地方。
生态环境优越。嵊州“七山一水两分田”,四面环山,中为盆地,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三大山系环绕。嵊州靠近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因地势起伏,具有小气候的多样性。这里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达到67%。茶园多分布在海拔300-800米的丘陵山区,茶树与林木相间种植,形成“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种植方式。茶树长年处于云雾缭绕的生态环境之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产茶历史悠久。嵊州最早种茶始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在南朝宋刘敬叔著的《异苑》一书中即有“剡茶”记载。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慕王羲之、谢灵运之名前来嵊州谈诗论道,品茗游历,创作出经典咏剡咏茶诗篇,形成了著名的“唐诗之路”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茶道之父”的唐代诗僧皎然,在饮用越人赠送的剡溪茶后所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第一次提出茶道概念,可以说嵊州是“茶道之源”。在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剡溪茶”历来都是朝廷贡品。当代茶圣吴觉农于1936年在嵊州三界创办了浙江省茶叶改良场,开设茶叶专修班,毕业学生成为中国茶界精英,遍及全国产茶地和大专院校,为推动浙江乃至全国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产业基础雄厚。全市有初制茶厂900多家,精制茶厂53家,其中拥有茶叶自营进出口权企业9家,年销售亿元以上企业2家。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5家。19家茶机企业产品通过农机鉴定,年销售茶机5000台,居全省第一。嵊州市在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绿茶出口量、出口额等10个方面名列浙江省前茅。注重研发茶保健品、抹茶等茶深加工产品。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嵊州设立综合实验基地,使嵊州对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华发茶业建立了陈宗懋院士工作站,在黄泽明山茶场建立了国内首个陈宗懋院士科研团队嵊州试验基地,围绕茶叶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
营销网络健全。目前,在全国开设“越乡龙井”专卖店180多家,在大润发、欧尚等大型连锁超市设立专柜400多个,在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设立“越乡龙井”网店50多家,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营销。2015年,“越乡龙井”在福建东南大宗商品交易所现货上市,成为龙井茶类首个上市品牌。嵊州名茶企业与北京吴裕泰、中茶公司、上海浙江茶叶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区、市)。嵊州珠茶出口亚、非、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摩洛哥、马里等地设立办事处和境外公司。
品牌效益显现。1998年嵊州市政府确定“越乡龙井”为嵊州市龙井茶区域公用品牌。2008年,市政府出资200万元从嵊州市越乡茶业有限公司收购了“越乡”茶叶商标,把“越乡龙井”作为该市名茶区域公用品牌加以重点培育,形成政府、企业、茶农合力打造“越乡龙井”品牌的良好氛围。2018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越乡龙井”品牌价值名列前茅,达到25.28亿元,比2010年的13.93亿元翻了近一番,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日益提升;与品牌整合前的2008年相比,产量增加460吨,产值增长110%,茶农增收4亿元,品牌效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