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创业

倾力打造一本“活的中药学教科书”

徐建伟在“百草园”里种药育人

  走进位于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东南侧的“百草园”,该校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中药学专业教师徐建伟正带领几名工人移栽中药材种苗。戴着草帽、露出黝黑双手的他,一边查看种苗,一边叮嘱忙碌的工人:“这些白头翁种苗,要种在‘清热篇’第二株大叶冬青树下面,苗株间距为15厘米。”
  每次站在“百草园”入口处的李时珍雕像旁,徐建伟都会如数家珍地向大家介绍“百草园”,眼底尽是藏不住的自豪。“我除了上课,其余时间几乎都泡在这里了。刚接手的时候,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如今已成为占地约7000多平方米的中草药多功能综合园区。”
大学校园建起“百草园”
  目前,浙江农林大学的“百草园”是我省首个以植物药功效为划分依据的药用植物园,也是浙江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省林业科普基地。4年来,330余种《中药学》里的植物药,在这里已成功种植310余种,“百草园”已成为全省知名的中草药种植和科普基地。
  说起建“百草园”的初衷,徐建伟说当时主要为了满足教学需求。2015年初,学校决定建一个中草药教学实验基地,徐建伟接下了任务。
  徐建伟是中药药理学专业背景,专业不完全对口,创建“百草园”任重道远,种什么,怎么种都是问题。他查阅各类专业书籍,一点点学习中药种植方面的知识,扛起锄头,在并不熟悉的中药材种植领域一点点“开荒”。
  在“百草园”建设伊始,徐建伟就选择以中药学教材中常用的330多种植物药功效为主线,根据每种药用植物的习性,打造解表篇、清热篇、泻下篇、温里篇等多个区块,同时结合学校所在地临安及浙江地方特色的民间草药,增设民间草药篇和民俗文化篇两个区块,区块内木本、藤本、草本三者有机结合。
  目前,“百草园”的占地面积不算大,但里面的宝贝可不少。藏红花、人参、三七、铁皮石斛,在这里都能找到它们身影,这里已经成为师生们学习中草药文化的重要平台。
倾力打造“活的中药学教科书”
  徐建伟一心想把“百草园”打造成校园里“活的中药学教科书”。引种新的中药材,是“百草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为了保证园内中草药具有代表性,徐建伟通过各种途径搜寻中药材植物。每次购买到种苗后,他还要赶到快递点去领取。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去了快递点近百次,几乎成了快递点每周必去的“刷脸”熟人。“有些中草药种子种苗十分少见,非常难找,搜寻种子和种苗就像挖宝。”徐建伟说。为了挖到自己需要的“宝贝”,学校周边的很多山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一次,徐建伟从朋友那里得知新昌县沙溪的深山里有他心仪已久的中药芫花,心里十分激动,当天便进山寻找。经过一天的奔波,终于赶在天黑前找到了稀有药材。随后他连夜驱车返回,把芫花移栽到“百草园”里,确保来之不易的植物能存活。
  10多亩的“百草园”,即便是专职负责维护,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对于要教两门核心专业课的徐建伟来说,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旁人看起来,“百草园”日复一日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一定会很枯燥繁琐,但徐建伟却是忙中有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怎么觉得辛苦。”
  在“百草园”里,徐建伟每天都会有新发现、新惊喜、新挑战。今天虾脊兰开花;明天江香薷发芽;连续两年尝试栽种大黄,不知为何一到夏天就干枯了……他带领着学生和工人对“百草园”进行维护保养,开展研究。
“百草园”里种药更育人
“如果‘百草园’建好了,学生就不用漫山遍野地采集植物,不出校园就能学到相关知识。‘百草园’里长成的药材,可以制成标本进入学校标本库,还能作为教学教具节约教学成本。”能有助于教学实践,服务学生成才,是徐建伟建好“百草园”的最大动力。
  徐建伟在“百草园”推行“包干制”,让每个同学认领一块地,从栽培、养护,到后期采标本、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手把手教学生,并把学生参与药材种植管理情况作为中药材加工学、中药栽培学等课程成绩评价依据之一,让学生对药材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书本。“徐老师总能把晦涩的知识点讲得生动清晰,再有不明白的,他就带我们去‘百草园’亲身体验,大家都非常喜欢他的课。”“徐老师做事亲力亲为、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深深感染了我们。”“通过在百草园认领自己的责任田,我加深了对植物和苗木栽培的认知,对于今后的学习和职业规划获益匪浅。”说起徐建伟,同学们赞口不绝。“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成就感在于能够影响和帮助学生。”徐建伟说,他曾经的一名学生,在“百草园”当了一年园丁后,对各种药用植物如数家珍,在研究生面试中表现优异,被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更多的学生则通过参观“百草园”,学习了中草药的有关知识,增进了对中草药的了解。
  如今,徐建伟培训了一批学生讲解员,将“百草园”打造成中药学和生物制药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临安区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目前已接待校内外学生实习、参观超过1万人次。同时,他还带领学生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已经发表了十多篇原创文章,每一篇文稿都精心打磨,图文并茂,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要给植物适应环境的时间,要给‘百草园’充分建设完善的时间,更要给学生成长成才的时间。如今‘百草园’已初具规模,但我更希望能把它建成一个中草药科普基地、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感受中医药文化。”徐建伟说。 陈胜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