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哈尔莫墩镇哈尔莫墩村,76岁的付志周和老伴边走边查看身边高大挺拔的杨树。杨树树皮已经返青,树叶多了起来,远看像绿毯一直铺到天山脚下。“这里原来全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漠。我用了大半辈子,让它绿起来了。看着就高兴啊!”付志周说,1965年,他和妻子陈爱兰从河南开封老家来到新疆种地。小苗刚长出来,一场风沙过后,就被沙土埋了,一年几乎没有收成。“人不能让风沙欺负死。要把风沙挡住,庄稼才能成活。否则,地种不成,人也待不住。” 第二年,付志周开始在地边上种树。从那以后,每年春天付志周全家便一起种树。树是一铁锨一铁锨种,夫妻俩有时一天能种600棵。
经历过失败后,付志周逐渐摸索出种树的经验:如何挖沟、树苗行间距多少、多长时间浇一次水等等。尝试多种树种后,他们选定了新疆杨。这种树抗旱,生长快。十几年间,种植规模达100多亩。“能不能让沙漠、戈壁全部绿起来?”2003年,付志周说服家人,凑钱买了1台拖拉机、3台推土机,用机械作业代替单纯人工,在沙漠开始大规模植树。“每年种多少棵,我都有登记,跟我的孩子一样。现在,我已经种了80多万棵树了,林木达到了6000余亩。”付志周豪情满怀地说:“我虽然年龄大了,但树还要种下去。我还要再植树20万棵,这辈子要种100万棵树!”
和静县林业工作站站长陈峰说,在付志周的影响下,附近300多户村民参与到造林治沙中,已建起一条长达34公里的防护林带。“防护带有效阻止了流沙移动,保护了农田和村镇。风沙小了,自然灾害少了,生态环境和气候也改善了。”陈峰说。
(摘自《人民日报》 韩立群/文 2019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