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生态宜居好家乡

——黄岩乡村改造换了新貌激活力

  □本报记者 唐豪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乡村的模样。而这模样也是会变的。
  台州黄岩区宁溪镇的乌岩头村和屿头乡的沙滩村,在同济大学教授杨贵庆团队对它们进行规划改造前,谁也不会想到,会变成如今村民争相回归、城里人向往的好地方。去年2月,同济大学和黄岩区委、区政府成立全国首所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将南北两个校区分设在这两个村。近日,记者慕名前去探访,亲身感受了一番它们的惊喜蜕变。
  乌岩头村是乡村振兴学院南校区的所在地。2014年前,乌岩头还是个破旧的自然村。随处可见废弃的房屋、泥泞的村道,村中只留下20多位老人,守护着最后一丝乡土情结。年轻一些的大都在县城、镇上买了新房子。“近几年可不一样啦,青山环绕,溪水清清,老屋新颜,回村经营农家乐、民宿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村里已有150多人。”村党总支书记陈景岳告诉记者,至今年4月底,已经接待考察团1200多人次,还不包括自行来玩的游客。
  陈元彬是原乌岩头村村主任,前些年一直在城里做生意。2年前他回到了村里,利用自家的房子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一年有30多万元收入。“最多的一天,中午我们接待了28桌客人。”陈元彬说,老家环境变好了,住得舒服还能赚钱,比城里好多了。
  村子变美后,除了吸引着外出村民回归,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来游玩、创业。当80后的周芳和朋友走进乌岩头村,便停下了脚步。她辞去某集团公司的工作,两人合伙筹集了几十万元,租下村小溪边的一栋老石屋,经营起一间“可以发呆的茶室”——呆吧。“感觉这里就是心目中农村的样子。”周芳告诉记者。
  沙滩村,是乡村振兴学院北院的驻地。村主任黄志洪告诉记者,短短几年间,经过整修改造,不但破旧脏乱的“空心村”变了样,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乱丢垃圾的习惯,现在几乎没有了,大家都很爱惜自己居住的环境。”
  “乌岩头村和沙滩村的美丽蝶变,是黄岩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而生态宜居,是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目标之一。”黄岩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牟贤杰告诉记者,自2012年以来,黄岩统一思想、真抓实干,致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积极对接高等院校资源,借用“外脑”组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专家智库”,聘请同济大学的杨贵庆教授为首席专家,进行高起点统筹谋划……
  到目前,黄岩已成功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32个,市、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个。“这一切,离不开杨贵庆团队历时7年的支持与指导。乌岩头和沙滩两村,就是我们委托杨贵庆团队改造提升的成果。”牟贤杰说。
  当记者在头陀镇头陀村见到杨贵庆教授时,他正在和团队商议头陀村的改造提升方案。他说:“‘头陀’是这个村的文化重心,我们要打造‘山上修行、山下休闲’的村庄文化。”“规划改造只是工作的第一步。”杨贵庆认为,乡村发展是现代化的进程,而不是城市的翻版。“乡村一点也不会输给城市,目前的乡村只是缺少合理的规划、齐全的设施等。只要通过恰当的方法、手段,因地制宜地提升村庄的宜居性,合理保存生态气息,完善基础设施,乡村都能成为文化丰富、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村落,成为‘乡愁’的载体。”“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注重生态宜居,而文化是乡村的灵魂。牟贤杰说:“现在黄岩的许多农村,有文化底蕴,也有美丽环境,有衣食住行,也有精神寄托,成为了真正生态宜居的乡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