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来稿说,据媒体报道,重庆涪陵榨菜自1898年诞生并推向市场、走向世界以来,历经百年沧桑,与欧洲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从田间地头里的青菜头“疙瘩”到一碟碟美味的“国民下饭菜”,涪陵榨菜已发展成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力最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青疙瘩”,成为富民兴业的“金疙瘩”。
榨菜的原材料在涪陵叫作“青菜头”。涪陵人世世代代都有将青菜头腌制成咸菜的习惯。涪陵作为“中国榨菜之乡”,如今榨菜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年产成品榨菜60万吨以上。那么,涪陵榨菜究竟是靠什么而令“青疙瘩”发展成为“金疙瘩”的呢?答案就是:凭质量助力,让融合发力,靠科技借力。
120多年来,涪陵榨菜品牌效应之所以久盛不衰,以至“与欧洲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榨菜加工的质量。而品质的保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承袭传统的加工工艺,让一道道传统工艺流程得以再现。即便是作为全国酱腌菜行业首家上市企业,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今年第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投产,其智能化的核心技术除了提高生产效率,就是要原汁原味还原传统的加工工艺、展示传统技术的文化底蕴,为传统工艺提供质量保障。
注重融合发展,该是涪陵榨菜加快量质并重发展步伐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不仅“加速榨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集‘品种选育、青菜头种植、加工生产’于一体的榨菜产业基地”,而且积极推进“农旅文商贸综合性项目‘涪陵1898榨菜文化小镇’建设”。重视融合发展,实际上就是重视拉长产业链,重视走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张相结合的战略之路,其结果则必然直接激发榨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而今,涪陵区青菜头种植涉及的23个乡镇,其种植面积达72万亩,年产量160万吨;青菜头种植加工带动60万农民、近2000户加工户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榨菜收入”超过2000元。
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产品加工,无论是提高质量还是增添效益,都必须引进科技,借助科技实现系列创新,通过创新“护航”产业发展。回望涪陵榨菜的发展之路,其实就是一条依靠科技发展、依赖科技进步之路。2018年,涪陵榨菜行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这一数字的背后,自然离不开科技的贡献。尤其是借助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设立专门的榨菜研究室及其榨菜研究中心,科研内容涉及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机械化耕作与收割、采后处理与加工、成品保鲜等诸多方面,从而实现了对榨菜产业从产前、产中到产后一系列科技服务的“保驾护航”。自然,依仗科技护佑也确保了榨菜品种、品质、品牌的稳定提升、绿色发展。
重庆涪陵榨菜的持续“走红”,也同时告诉我们:实现农业产业化,走优质高效之路,让类似于“青疙瘩”的农产品成为致富一方百姓的“金疙瘩”,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关键在于正视传统产业的优势,创新拓展的门径,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