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充沛,气温适宜,野生蘑菇生长旺盛,容易发生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对此,近日,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消费预警,提醒广大消费者千万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不买、不卖不明品种、不明来源野生蘑菇,确保不发生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事故。
省市场监管局提醒,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方法,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有食用野生蘑菇习惯的消费者,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蘑菇。
省市场监管局要求,各类餐饮单位、食堂等要做到不采摘、不加工、不经营野生蘑菇。严禁使用野生蘑菇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辖区餐饮服务单位,尤其是农家乐、小吃店、集体用餐食堂等餐饮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野蘑菇、野菜、发芽土豆等重点食品的监管。
省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在家食用或在外就餐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或中毒症状,应尽快到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并保留病历和化验报告等相关资料。要尽早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消费者在餐饮单位用餐后要索取发票等消费凭证,一旦出现消费纠纷时可作为维权依据。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餐饮服务单位应第一时间将疑似中毒者送医救治,并及时上报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链接:毒蘑菇认识误区
● 鲜艳的毒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错!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比如褶孔牛肝菌是颜色鲜艳的食用菌,而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是毒蘑菇。
● 长在潮湿处或家禽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错!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可以生在松林中。
● 毒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错!“银针验毒”可以验砷化物(比如砒霜)、硫化物,但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不能产生颜色变化。
● 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错!有不少毒蘑菇受伤后,不分泌汁液,也不变色。而有的食用菌,比如多汁乳菇,可以分泌液体并变色。
● 被虫叮咬过的蘑菇没有毒。
错!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 毒蘑菇表面粗糙、突起,菌柄有环或有菌托。
错!许多毒蘑菇看起来很普通,比如剧毒的毒粉褶蕈。
● 毒蘑菇水一泡就变浑,无毒的泡在水里是清澈的。
错!变浑是因为蘑菇含有浆液,既可能是有毒的,也可以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泡水也不会变浑。
黄暄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