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这几天,我省大部分地区又迎来了一波强降水。今年的梅雨季,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许多人或许会说,雨水多。事实也确实如此。我省自6月17日入梅以来,降水一波接一波,虽说“黄梅时节家家雨”,但今年的梅雨声势浩大,完全不似传说的缠绵悱恻。据统计,6月17日-6月26日全省累计平均降水量为165.1毫米(历史同期为100.4毫米),其中庆元站累计降水量最大,达308.8毫米,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6成。
出梅还需时日
这几天,全省笼罩在梅雨中。省气象台预报,受梅雨锋影响,未来几天全省仍多降水天气。预计7月我省仍有3-4次强降水过程。其中4-7日自北而南有大雨暴雨过程,局部大暴雨;11-15日浙北地区和浙中西部有大到暴雨,其它地区阵雨局部大到暴雨。
省气象台预计,受梅雨带南北摆动影响,7月初我省以阵雨天气为主。
不只是没完没了的雨水,气温也将来凑热闹。省气象台预报,随着“副高”的增强,7月初气温也会比前期明显升高,梅雨季熟悉的“闷热潮湿”将席卷而来,7月初浙北 和 沿 海 地 区 最 高 气 温25℃-29℃,其它地区29℃-31℃,加上空气湿度大,闷热感剧增。
梅雨天潮湿、闷热,不少人希望早点出梅,然而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今年我省出梅时间还无法确定。省气象台表示,要等7月初这波雨水过后,视天气变化情况才能确定出梅日期。从目前看,今年出梅将略偏晚或偏晚。常年出梅日为7月10日。
今年“三伏天”有40天
虽然出梅日期未知,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到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三伏天”。今年7月12日“入伏”。
为什么“三伏天”最热?气象专家表示,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此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今年的“三伏天”长达40天。具体来说,7月12日至7月21日为“初伏”,7月22日至8月10日为“中伏”,8月11日至8月20日为“末伏”,共计40天。
省气象部门预测,今夏我省有阶段性高温热浪,但发生大范围、持续性高温热浪的可能性较小。全年高温日数接近常年或略偏少,沿海和海岛10天以下,浙北西南部、浙西南地区30-45天,其它地区10-30天。极端最高气温全省大部37℃-39℃,部分地区可达39℃以上。
小暑时节农事忙
7月7日是小暑节气,俗话说:小暑到,农事忙。小暑时节,农作物田间管理进入关键时期。农技专家提醒,此时早稻处于灌浆后期,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为丰收打好基础。
小暑前后,也是各种时令蔬果成熟上市时节,要抓住降水暂停间隙,适时分批采收已成熟的时令水果和蔬菜;同时要加强蔬菜大棚通风排湿,降低大棚内温度和湿度,并加强病虫害防治。
由于近期温湿度较高,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各类作物病害发生、蔓延,各地要加强监测,积极做好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