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国栋
在通常的种植模式下,基本不增加种植成本,能让水稻明显提质增产吗?这个农民兄弟梦寐以求的愿景,随着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熊义勤老师团队的探索努力,有望实现了。
实践出真知,田头见英雄。熊义勤带领的这个团队,历经12年的孜孜以求,创新研发出水稻穗期专用叶面肥——“真打粮”,深受试用农民的喜爱。目前,该创新成果已达到了产业化水平,获得科技部立项并验收。日前,记者专访了熊义勤,聆听他讲述“真打粮”的故事。
农民兄弟取肥名——
“真打粮”也就是多产粮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研发“真打粮”的历程?
熊义勤:我是1996年在原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的。后受委派,管理学校在长兴县的967亩农业基地。基地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因欠缺种植技术、管理经验,成本过高、土壤恶化等因素,收成很不理想。我当时就萌发一个念头,能不能研发一款简单有效、兼顾成本控制和绿色种植的新型生物叶面肥,为基地和周边农户服务。
我们团队从2006年开始着手研发。2010年,我赴美国学术交流,和特拉华大学及加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就该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和合作,回国后也在一直优化完善。最终在2016年底,获得当时的农业部颁发的临时生产许可证,成果得以正式产业化试生产并开展推广。
记者:新型水稻叶面肥为什么取名“真打粮”?
熊义勤:我记得非常清楚。2016年5月1日,我带着家人在桐庐度假时,接到一个来自黑龙江的电话,那是齐齐哈尔市讷河市的一位侯姓老农,说他在无意间看到我们团队研发成功水稻叶面肥的信息,非常感兴趣,打长话到浙大校办问来了我的手机号码,想在田里试用。我们在电话里聊了一个多小时。后来他试用了,在收割的时候,我专门去了趟黑龙江查看收成情况,效果较好,每亩增产了56公斤。
第二年,老侯不仅自己用这个叶面肥,还帮他弟弟的600多亩水稻用了,并在当地推广了1.3万多亩。效果同样比较好,他们很高兴也很感谢我。于是,我也就问了下老侯,请你给这个水稻叶面肥取个名吧。他脱口而出说,叫“真打粮”吧,在北方真打粮就是多产粮的意思。我觉得非常生动和形象,于是就用了这个名字。
叶面喷施百毫升——
水稻亩均增产百来斤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真打粮”的研发原理?
熊义勤:在一般气候条件下,水稻空瘪率大多在10%左右。如遇到恶劣天气,或因种植技术、管理不善等原因,空瘪率可增加到20%以上,特别以杂交稻为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植物提取物小分子有机酸、动物源氨基酸、海藻等为主要原料,研制新型水稻叶面肥。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在水稻结实期促进氮碳代谢,加快碳水化合物运转,从而降低瘪谷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达到增产。此外,我们还研制出一种无废液排放、不污染环境的清洁生产工艺,避免了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污染。
记者:“真打粮”怎么使用?效果如何?
熊义勤:只需在水稻始穂期时,对着叶面喷一次每亩100毫升的“真打粮”,不仅可使中等肥力的稻田达到平均亩增产40-50公斤左右的效果,同时出米率还可提高4%-5%。
例如,去年9月1日,在龙游县詹家镇后岩畈红专种粮专业合作社,来自省农科院、省农业农村厅、浙江大学等单位的5位水稻专家,在田间现场实测水稻亩产:同样的田块、同品种的水稻,一块578.14公斤,一块532.82公斤。高出了45.32公斤的田块,就是使用了“真打粮”。
增产效应再扩大——
去年省内推广9万亩
记者:浙江推广使用“真打粮”的情况怎么样?
熊义勤:“真打粮”使用很简单,成本也低廉。100毫升的叶面肥,价格为25元。去年,浙江已推广了近9万亩。今年6月,省农技推广中心与浙大农技推广中心联合发文,在建德、嘉善、临海、诸暨等10个县(市)开展“真打粮”试验示范。今年预计将扩大到2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南浔、吴兴、安吉、海曙、永嘉、义乌等10多个县(市、区)。
记者:今后有哪些新的期待和愿景?
熊义勤:《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专门有一章讲到,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一名大学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干在实处。农业科技的应用,要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有力支持,为乡村振兴助力。我们将不断研发创新,让更多的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