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面对传统手工艺受到电脑制作的冲击,如何在快与慢之间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他在做好骨木镶嵌中坚守匠心

  镶嵌是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一起被称为宁波四大瑰宝。2008年,骨木镶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江北区慈城的一条小巷中,62岁的甘金云正在做骨木镶嵌。甘金云的老家在慈城镇新联村。1974年,宁波工艺美术厂到村里设加工点,那年他17岁,刚刚初中毕业就进厂做了学徒。当时家里人只是想让他学门手艺,没想到在往后的四十多年时光里,甘金云与骨木镶嵌这门传统工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甘金云当学徒时,第一年先做白木花鸟雕刻,第二年做山水人物雕刻,第三年做红木雕刻,此后才转到骨木镶嵌。“骨木镶嵌的工艺极为复杂,就是将锯好线条花纹的牛骨片、贝壳片等材料,严丝合缝嵌入木材中。十几道工序,每道都要一丝不苟。”甘金云清楚地记得自己的首个骨木镶嵌作品《西湖十景》,“我是和三四个基础比较好的人一起做的,每人一个小图案,眼子小,活难做。”就是因为第一件作品的难度很大,反而为他的手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88年,工艺美术厂解散了,怀着对这门手艺的炙热情感,甘金云建立了“宁波江北慈城甘雨民间工艺坊”,自己招收学徒,指导他们进行骨木镶嵌的制作和传承。也就是从那时起,甘金云开始不断尝试新的技法,追求手工艺的极致。“骨木镶嵌作品好看,但,活难做。”甘金云笑着说,画底稿、锯骨、凿木、镶嵌、细刻,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一点含糊。经过这几个步骤,一件作品的骨木镶嵌才算大致完成,其中有一点点小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工期被拉长。而要做好这些技术活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要做到细如发丝而不断,更多的是耐心和韧性。
  甘金云常一坐就是十多个小时,其中的清苦只有自己知道。几十年过去了,以前一起当学徒的80多名师兄弟,因为耐不住寂寞和枯燥乏味的生活都早已改行,只有甘金云还在坚守。
  40多年来,甘金云创作了许多骨木镶嵌作品,其中一件叫“茶韵”的作品,特别令他引以为豪。“茶韵”完整地描绘了采茶叶、制作手工茶以及卖茶叶、开茶馆、品茶的全过程。在宽1米左右的作品里,足足有109个人物,最小的部件只有1毫米。他说,宁波骨木镶嵌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画面构图和雕刻技艺上,不仅要做到人景合一,更重要的是活灵活现。
  甘金云的工作台有点手艺人的那种乱,被锯成的小部件堆在一起,有人物、车马、山水、花鸟。他说,在骨片上刻画,每下一凿,起码要用上提30斤重物的力气。下刀略偏,人物衣褶就歪了,松树、亭子就断了。
  面对传统手工艺受到电脑制作的冲击,甘金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快与慢之间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他说:“电脑可以批量生产,但我更希望自己做的是收藏品,有些工艺用机器做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我们这代民间艺人都是半路出家,没经过系统的学习,但骨子里却很热爱。我期待有灵气的年轻人来接过接力棒,把更多创意融入到这古老的行业中。”甘金云笑着说。
胡龙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