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爷爷的书屋啊,就在那里。”走进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章家村,随口向一位村民打听,他们都能准确地把“余庆书屋”的位置给指出来。
章余庆,就是村民口中的章爷爷。一年多来,这位有着22年党龄的老党员创办的小小书屋,给这个历来以建筑业、伞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乡村带来了阵阵书香。
“藏”在家里的书屋
“余庆书屋”其实就是章余庆的家。如果不是门口贴着“内设余庆书屋,欢迎村民阅览”的字幅,这栋小楼和周边的民房并没啥不同。
见有人来,一位头发花白、身穿白色对襟唐装的老人打开门,一脸笑意地上前迎接。“章家村,是我出生的地方。所以,我回来了。”今年86岁的章余庆,身体硬朗,思维敏捷。
实际上,在回章家村之前,章余庆在上虞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从2003年9月开始,他先后帮忙办起了西横河社区图书室、崧厦镇章家村图书室、曹娥街道民工子弟学校图书室、崧厦镇图书馆、陈溪乡石笋山村图书室等10个图书室(馆),个人捐书8万余册。这16年来,这位老人也因此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荣誉:上虞区道德模范、上虞十大信义故事(人物)、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章余庆告诉笔者,之前,他一直和老伴帮着住在百官街道的儿子带孩子。现在孩子大了,他就想着要回老家了。“因为长期空置,老房子已经破旧不堪,没有办法住了。知道我想回来,儿子儿媳把老房子推倒重造,现在是新装修的。”修葺一新的老屋,如今主要是章余庆和老伴两人住。房子很宽敞,老人就想着在家里也办一个书屋,方便村民来看书。
于是,去年年初,余庆书屋正式开张了。“你看,这些书架都是我自己装的。”笔者在老人的带领下走进书屋,眼前呈现的都是书。这些书被细分为文学故事书、科学故事书、农民致富书、图画书、上虞地方志等许多门类。
“这个房间大概有1万册。还有一些书,书架上实在放不下了,就放在了楼上的房间里。楼梯口,床底下……到处都堆满了书。”
章余庆说,因为年纪大了,也为了方便管理,他把卧室安在了一楼。“这样的话,有人来看书,我可以马上接待他们。”
把读者请进门
眼下正是暑假,村里的孩子放假了,余庆书屋也热闹了起来。在上虞华维文澜小学读二年级的章皓天,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书屋。“哇,有这么多书啊!”他随手拿起一本故事书,开始看起来。
与他一起来的,还有几个同村的孩子:在上虞城东小学读三年级的章狄昊,在华镇小学读四年级的章逸天,他俩已经是余庆书屋的老读者了。“我来借过四五次书了。”章狄昊告诉笔者,他家离章爷爷的书屋很近,走过来也就几分钟时间。“我平时没啥其他的爱好,就爱捣鼓这些书,家人也十分支持我。”章余庆告诉笔者,除了接待上门看书、借书的读者,他还经常主动上门去邀请新读者。
尽管藏书丰富,但老人坦言,因为书屋位置相对偏僻,除非有人带路,否则很难找到。“以后你们要看书借书,我都敞开大门欢迎,不收一分钱。”在5月底,章余庆跑到家附近的崧华学校,去为自家书屋“打广告”。当天,该校师生就利用午休时间跑来“认门”。
“现在是电子阅读的时代了,很多年轻人都通过手机看书,所以我书屋的读者群主要是老人和小孩。”章余庆对书屋的定位十分准确,这一年多来,不仅同村的华镇小学师生成为书屋常客,而且还自发形成了一个由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由本地孩子带新居民子女一同前来借阅的固定读者群。
不过,老人的“雄心”并不止于此,他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有更多新读者上门来借阅,让书屋能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于是,他又想到了一个招数,那就是办展览,用展览来吸引读者。
采访当天,书屋里正在举办一个明信片展,展示着各种各样的明信片。“这些都是我自己收藏的。”章余庆告诉笔者,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上虞区收藏家协会会员。平常,他就爱捣鼓些老东西,比如邮票、烟标、钱币、陶器、票据、红色经典连环画等。“大概2个月换一次展览内容,每次都是不同的主题。在这些藏品中,有旧时粮票、旧烟标、布票等,还有旧时农用、生活工具,这些老物件孩子们看了觉得新奇,也能勾起老人们的回忆。”章余庆说。
此外,新读者上门,老人还有奖励。“第一次来借书的新读者,我会送他们一本书。”章余庆说,对于老读者,他也有激励机制。“老读者借书满10次,也可以获赠一本书。”
坚持天天开门
章余庆告诉笔者,其实,早在2009年,他就已经在村里发起建造了一个图书室,当时他捐赠了6000册图书。所以,现在除了管理设在自家的余庆书屋,每周三、周六,他都会去村图书室值班。“坚持天天开放,村民想看书时,随时可以看。”章余庆说,开始的时候,他的书屋是有开放时间的,每天上午8点到11点,下午2点到5点。但后来实际运营起来的时候,他还是取消了时间限制。“反正我都在家的,他们哪怕是晚上过来,我也是欢迎的。”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这个特殊情况,多半就是老人出门“淘”书的时候。“老章,这里有一批书很好……”一接到老朋友的电话,章余庆便会坐上公交车,赶到废旧品摊。“很多是新书,有些人买来不看,我就淘回来。都去书店买,我哪里买得起啊。”
这么多年买书捐书,章余庆自己也算不清到底花了多少钱。事实上,退休后的他,收入也不算高。“以前是没有退休工资的,一直到2014年,我们夫妻俩才开始有了被征地农民养老金,每人每月2000多元。反正我们在生活上的需求也不高。”章余庆说。
多出来的钱,大部分被章余庆拿去买书,或者捐了。对此,老伴章秋娥也没有啥怨言。在她眼里,章余庆身体健康,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什么都好。“我9岁就辍学了,只读了一年书。后来虽然从事建筑业,干得也不错,但深深地知道没有文化的苦。现在条件好了,希望想看书的孩子都能有书可看。”章余庆说,这是他16年来一直买书、捐书、办书屋的初衷,并且,他还会坚持下去。 徐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