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佳妍
本报讯 水田里水稻和泥鳅共生,大棚内葡萄和蔬菜套种,果园里鸡鸭在树下啄食……日前在绍兴召开的全省市级农技推广基金会负责人会议上,由省农技推广基金会资助实施的新型种养模式、推广的多种适用技术,受到了一致赞赏: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丰富了城乡居民餐桌,也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不少农户依靠这些“不起眼的小项目”,走上了致富路。
“绍兴印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田园生态循环项目,在200亩果园里放养土鸡、白鹅,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很不错。”绍兴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秘书长寿韶夫告诉记者,果园里养出来的鸡鹅,肉质鲜美,品质优良,很受消费者喜欢。
“瑶琳镇恒信农业开发公司实施的茶树品种观光园项目,将品种园改建成观光园,推动了桐庐县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的三产融合发展。”杭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秘书长吴继先介绍,该项目引进了安吉白茶等品种,通过大棚覆盖栽培、节水灌溉、绿色防控和标准化建设,安吉白茶亩产明前茶20公斤、产值五六万元,夏秋茶亩产值3600元。不仅如此,观光园还为周边农户提供采茶等劳务性收入数十万元。“我目前有30条养鱼‘跑道’,比去年增加了10条,每条‘跑道’年产鲫鱼、鲈鱼1万至1.5万公斤,草鱼、青鱼2万至2.5万公斤。我的鲈鱼每公斤售价为36元,比传统养殖的高12元,仍供不应求。”湖州市盛江家庭农场的盛素红喜滋滋地说,“跑道”养鱼产量高、质量高、价格高。“‘跑道’养鱼在我市蓬勃发展,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有500多条‘跑道’。”湖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秘书长余阿长介绍,与传统水塘水库的静水养鱼模式不同,“跑道”养殖模式,是把鱼限制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让活水不间断地在“跑道”内流过,给鱼带来氧气、食物,带走粪便、残渣。
省农技推广基金会成立20多年来,一直秉承“扶小、扶新、扶优、扶农民”宗旨,致力于探索推广新型农作模式。去年,全省各级农技推广基金会共资助项目652个,投入资金360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深受农户欢迎。
“资助创新农作制度试验示范项目和民办农技推广平台项目,是我会最重要的工作,今年要继续花大力气,把这两大类项目资助好。”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会长俞仲达表示,要争取支持,选准项目,加强管理,改革创新,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区域特色,通过农作制度创新,助力农技推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