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种业

稻花香里说丰年

我省哪些早稻品种表现抢眼

  •   □本报记者 葛勇进 文/摄
      眼下,正是早稻开镰收割的季节。今年早稻生长期间,受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水稻病虫害多发。异常天气条件下,各个水稻品种表现如何?哪些表现优异,独领风骚?又有哪些不尽如人意?7月17日,2019浙江省早稻新品种现场观摩会在江山举行。全省有关市、县(市、区)种子管理站负责人、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代表100余人观摩了集中展示的30多个早稻品种,谁优谁劣一目了然。
      在江山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基地,稻浪翻滚,一派丰收景象。与会代表们冒着炎热仔细观看了田间展示的“中组143”“嘉丰早18”“嘉育25”“温926”“株两优831”等一批早稻新品种长势。江山市种子管理站相关负责人陈建江介绍,今年种植的早稻品种有30余个,大多是刚通过国家或我省审定的新品种,以及审定时间较长仍具有较好推广前景的主导品种。虽然前段时间出现持续暴雨天气,但这些品种总体表现不错,普遍表现出穗大粒多、产量高、抗性强等特征,除极个别出现倒伏外,大多数品种的抗倒性、抗病性均较好。
      省种子管理站品管科负责人介绍,除了江山展示点外,今年我省还在苍南、平阳、余姚、武义、磐安、龙游等地设置了示范点。参展品种均由我省科研育种单位或种子企业自主选育。从目前展示示范情况来看,这些品种均表现较好,为今后早稻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储备。
      近年来,我省水稻育种科研单位通过育种手段的改进,相继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良品种,并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中嘉早17”和“中早39”“甬籼15”等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中早39”自2009年审定以后,由于熟期中等、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适宜加工等特点,种植面积迅速上升,自2013年开始一直居全省首位,去年种植面积达73万亩,约占全省50%左右。“中嘉早17”虽然成熟较迟,但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成为全国、全省的主栽品种。“甬籼15”品种2008年通过审定,虽然产量一般,但熟期早、适应性广,与“中早39”“中嘉早17”在熟期上完美搭配,满足早、中、迟的熟期需求,在全省乃至江西等周边地区具有较大的推广面积。
      我省现有早稻播种面积150万亩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14.7%。全省目前早稻种植的品种大约有20余个,其中主导品种为“中早39”“中嘉早17”“甬籼15”“温926”和“中组143”共5个,合计种植面积120余万亩,约占全省面积的80%以上。部分主导品种由于推广年限较长,近年来抗性、纯度有所下降,个别品种在不少地方恶苗病发生比较严重,部分地区稻瘟病和白粉病时有发生;有些品种自审定后,推广时间达10年以上,田间纯度有所降低,生产上需要替代品种逐步更新。
      省种子管理站品管科负责人介绍,从今年田间展示情况来看,一批早稻新品种崭露头角,表现不俗,如去年刚刚审定的“中组143”在示范中表现出产量高、抗恶苗病强、适应性广等优点,“舜达95”“嘉丰早18”“中冷23”“温926”等品种表现各有特色,值得各地进一步试种示范、推广应用。明年早稻品种在具体布局上,早熟品种以“甬籼15”为主,扩大“舜达95”“嘉早丰18”等品种;中熟品种要压缩“中早39”,扩大“中组143”;迟熟品种适当调减“中嘉早17”。但由于各地气候、土壤和种植习惯不尽相同,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和示范结果,选择适宜的品种。
      观摩会期间,省农业农村厅植保首席专家许渭根详细分析了今年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详细讲解了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助力水稻产业绿色发展。
    图为与会代表在观摩早稻新品种长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