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罐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罐头,一种由来已久的食物储存技术,它是军备竞赛催生的产物、人类食品史上现代文明的象征。诞生之初的它弥漫着火药味,在动荡的19世纪被装上军粮、投入战场。战争结束后,借由工业革命的机器流水线生产,它转身成为大众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并成为消费文化、快生活方式的象征。
  如今,由于冷链及保鲜技术的日新月异,罐头逐渐失去了美食界的宠爱,但无论如何,罐头在食品史上占据的里程碑地位无法动摇。
  罐头的由来
  1795年,法国新政府公开悬赏,内容是征集“成本低廉、容易运输且不流失营养”的食品保存新方法,悬赏金高达12000法郎。
  这是一份为了战争而诞生的悬赏。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法国开始四面征战,从陆地到海上都有雄心勃勃的计划,而战争一旦开打,真正维持军心斗志的是粮食供给。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位名叫尼古拉·阿佩尔的巴黎糕点师应邀“出战”。此人曾是德国王子的御用糕点师,深得以糖保存水果的精髓,对食物保存方法的研究也一直兴致勃勃。经过多年实验后,阿佩尔发现密封于玻璃瓶中的食物,若是隔瓶于沸水煮制后,在室温下的保存期能长达数月。1810年,他把这样的工序制作方法予以发表出版,历史上称之为“阿佩尔灭菌法”或“罐藏法”。
  阿佩尔的灵感也是基于17世纪晚期一个重要的发明——加压蒸汽机(高压锅的前身)的出现,同期杀菌技术和真空包装已经缓慢流传至民间。另一方面,隔着英吉利海峡,法国人的“罐藏法”又为英国人的锡罐发明打下了基石。得知法国人在军粮保存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数月之后,伦敦商人彼得·杜兰德就以同样的技术在英国获得专利,并将专利转卖给工程师布莱恩·唐金,后者解决了阿佩尔“罐藏”玻璃瓶易碎的缺陷,代之以锡罐做容器——现代罐头的原型就这样诞生了。
  基于战争需要而来的罐头,一出生即被投入战争。锡铁罐头的制造者唐金设立了罐头工厂,生产出的第一批食品罐头第一时间被送往英国皇家海军进行测试。罐头测试通过之后,唐金也成功晋升为英国海军的罐头供应商。在随后的滑铁卢之战、克里米亚战争中,远征的士兵们行军背囊里少不了一罐口粮。虽然早期的罐头包装又大又重,吃的时候要动用刺刀甚至锤子才能打开,但罐头的出现可以说扭转了欧洲战争的格局。过去冬季冰封大地时就必须暂停的军事行动,有了罐头以后可以持续整个冬天。罐头的出现意味着人类食物保存史终于从19世纪起进入了新纪元。
  罐头里的物种大交换
  1493年1月,哥伦布结束了他的第一次航行,从新大陆带回了新奇食物:一种外形奇特的鸟类家禽,即后来人们熟知的火鸡;一种个头壮实、外表多刺的水果,能结出甜美、多汁的金黄果肉,也就是菠萝。他还带来了滋味甜美的番茄、来自异域的谷物玉米、点燃后能产生迷人烟雾的烟草、可以代替胡椒的辣椒——这些来自异域的食物被上流社会的眼光反复打量,最后要么被贵族所享用,要么被种植在他们的观赏园里。
  这之后的300多年,也就是1851年伦敦的万国博览会召开时,同样新奇的目光由不同阶层的人们投射到异域食品上——不过这一次,它们被装进了罐头里。有600多万人涌入伦敦的万国博览会参观,除了平常的鱼肉类、奶类、果蔬类罐头以外,来自阿佩尔公司的松露罐头、朝鲜蓟罐头,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罐装火腿都进入了大众的视线。当年哥伦布船上的果蔬经历过漫长的海上颠簸,很多已不再新鲜甚至腐烂;而此时这些来自异域的食物,却得益于罐头的保护,在重见天日时依旧新鲜完好。虽然博览会上的罐头还很稀有、昂贵,但它们已经做好了从战场到民间厨房的准备。
  罐藏法的发明者阿佩尔也建立了自己的罐头生产厂,并依据包装把罐头分成两大类:玻璃罐头与锡铁罐头。后者主要用于军需供给,前者的消费对象则是大众。
  因为阿佩尔的高温罐藏法操作简单,很多家庭开始用玻璃瓶自制罐头来保存食物。在物产丰沛的南欧一带,冰箱被引入普通人家之前,罐头就是食物的保鲜利器,也是丰收季节里一种自制的农产品加工手段。直到20世纪,南欧乡间的家庭还流行着罐藏法的保存方式。
  如果说玻璃罐头因为便于制作,成为家庭厨房的手作代表;那么锡铁罐头则由于更易于运输和保存,成为罐头普及的主要形式。
  1856年,意大利蔬果出口商开始将各种蔬果进行制罐并销售,拉开了意大利现代罐藏食品工业的序幕。蘑菇的商业化生产比其他果蔬稍晚,大约始于19世纪80年代;美国肉类加工罐头价格低廉,曾一度占领欧洲市场;西班牙人发明了将沙丁鱼浸入油中彻底杀菌的方法,沙丁鱼罐头就此成为鱼肉罐头中首个大规模生产的品种。到了20世纪30年代,罐头的大规模生产正式进入快车道,许多地区性传统蔬果纷纷以罐头形式进入世界各地的市场,罐头食品由此脱离了它原本为战争而存在的使命,摇身一变成为普通民众也能体验到的“物种大交换”。直至20世纪70年代时,每年有超过1400种食品——从鱼肉到蔬菜、从婴儿食品到汤面,被装进了罐头里。
  罐头里的今天与明天
  在人们对罐头的热爱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以尤其偏爱罐头食品的美国人为例,人均罐头年消费在90公斤左右。这种对罐头的热爱源自二战以后,彼时大量生产军用罐头的企业转而瞄向民用市场,纷纷打出了罐头食品更快捷、营养的广告。马口铁罐头的发明,让“开罐即食”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解放了住在狭窄公寓里、节奏紧张的都市人无暇下厨的问题。罐头可以省去烹饪的数个步骤、甚至代替烹饪,美国一位食品营销资深研究员哈里·巴尔泽曾这样评价:“加热一个罐头汤、微波一块冷冻比萨——现在的美国人管这叫‘烹饪’,他们的祖母如果泉下有知,绝对会气到不行。”以罐头为代表的食品工业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厨房。最后这场全民对罐头的迷恋运动被坚持20年把金宝汤罐头当作早餐的安迪·沃霍尔推向了巅峰——在他创作的32罐金宝汤罐波普艺术里,一个个复制粘贴排列的罐头形象,既代表着食品工业消费浪潮下人们的生活乃至口味日渐趋同,也象征着类似罐头这样的工业化食品已经打破了阶级壁垒,成为社会各类人群的食物。
  我国现代罐头行业的萌芽,约从清末民初时起步,20世纪50年代后进入大发展时期,特别是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罐头几乎成了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但近些年,随着冷链及保鲜技术的日新月异,罐头逐渐失宠。即使在习惯以罐头为正餐的美国,罐头食品市场未来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也仅为1.69%,低于新鲜食品的2.23%。
  中国人的餐桌也同样出现了罐头日渐失宠的局面。虽然罐头的保存功能可以实现将不同地域的食材运输到各地,但在食品保鲜和冷链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厨房里的新鲜食材在网上下单当天甚至一小时内可得,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让罐头的地位骤然尴尬。
  但或许罐头在美食界还有希望。近年来,国内食品公司开始研发一种新型的中式菜肴类软罐头。这种罐头类的方便食品由肉类主料、蔬菜辅料,以及调味料分别进行预加热,再分别单独包装组成一道菜肴。新型技术研发下,中式传统美味种类不断增加,口水鸡、宫保鸡丁、鸡肉盖饭、小鸡炖蘑菇、黑椒牛柳、红焖羊肉、豉汁蒸猪排等南北佳肴都已被浓缩进罐头里。也许罐头在等着新一轮技术将它赋予新生,带着新鲜和美味再次征服世界。
(摘自《北京日报》 艾南/文2019年6月2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