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良技是实现高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省探索出了一系列旱粮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本期予以专题介绍,供学习借鉴。
甘薯微型薯生产及育苗技术
甘薯微型薯生产繁育和储运方便,亩用种量从常规的15-20公斤大幅度降低至1-2公斤,薯苗素质与常规薯育苗基本一致,可在全省甘薯产区全面示范推广。
技术要点
1.微型薯生产。8月下旬-9月上旬,露地或大棚内按连沟120厘米作畦,亩施复合肥40公斤,作为基肥,趁土壤墒情好时,覆盖白色地膜。
从大田或专门繁育的脱毒苗苗床剪取健康薯苗的顶苗,长度20-30厘米,膜上扦插,株行距10-20厘米,密度每亩2万-3万株,必要时浇水或遮阴。露地栽培的在10月下旬开始可以覆盖小拱棚。
11月上旬-12月中旬,露地番薯在初霜前,大棚番薯在冰冻前收获,一般每株结薯3-5条,每条3-25克。
2.储藏。收获后室内晾干1-2天,装纸箱或无纺布袋,储藏于10℃-20℃的环境下。
3.育苗。育苗前可将微型薯置于大棚、温室等处,20℃-30℃催芽7-10天,芽长0.5-2厘米可下地育苗,如大棚育苗也可不催芽直接播种。
育苗宜采用条播,120厘米宽连沟作畦,每亩用复合肥60公斤作畦时施入,畦上开两条槽,深度5-8厘米,将微型薯头尾相接,2-3条并行排入,用商品有机复合肥覆盖3厘米,上覆泥土2厘米,再覆盖白色地膜。必要时盖小拱棚。
出苗后管理与常规育苗相同,在苗长100厘米以上,可按2-3节分段采苗,整个苗期采苗2-3次,每次采苗后补充肥、水。一般每条8-10克的微型薯可采苗30株左右,亩用种100-150条。
鲜食甜玉米“一畦二行”机栽技术
针对甜玉米直接播种发芽率低、芽势弱和种子价格高等问题,采用移栽机械和与之相适应的甜玉米育苗技术,可为浙江地区甜玉米种植提供省工省时、效率更高的技术方案,可全面示范推广。
技术要点
1.设备与材料选择。移栽机:采用2行蔬菜栽植机;育苗盘:常规128孔蔬菜育苗盘;育苗基质:常规蔬菜育苗基质。基质吸水性要好,要有一定的结团特性,起苗后不易松散。
2.土地选择及耕整地。需选择适合玉米生长的优质壤土,土面平整,土质好,松散易耕,移栽前必须开沟做畦,畦沟宽1.2-1.5米,以1.3米左右为佳,沟深15-20厘米,畦面越平整移栽效果越好。也可以覆盖地膜后移栽,机械破孔小,无需人工封孔就能较好保温,适合设施膜下水肥一体化滴灌操作。
3.育苗及苗床管理。将基质注入128孔蔬菜育苗盘,基质需提前拌水湿润,而后播种,盖上基质,出苗前保持苗床湿润,防止过干或者过湿引起的不出苗或烂种,出苗后控制好温度,防止低温冷害或高温烧苗。
4.移栽。选择土壤墒情好的时候移栽,畦面不板结,畦沟不积水,适合机械下地操作。需根据种植密度事先调节好机器轮距、栽苗行距和株距。移栽玉米苗龄在2叶1心至3叶1心期为佳,最多不超过4叶期,否则容易影响移栽效果。操作者需按照移栽机操作手册要求合理操作机械。
藜麦是我省近年来引进的新型旱粮作物,生长适宜温度为15℃-30℃,海拔600米以上,土壤PH值5.5-8.5。藜麦在我省丽水、温州等高海拔山区可以实施一年双季栽培,每季亩产量约在200公斤,双季可以达到400公斤,按每公斤30元的价格出售,亩产值超过万元,农民种植效益显著。
技术要点
1.整地。翻耕后连沟90厘米作畦,亩施复合肥40公斤作为基肥。
2.播种。春季3月中下旬,夏季7月中下旬播种,播种深度1-2厘米左右。春季播后需覆盖白色地膜。亩用种量为每亩300-400克,撒播或点播,点播时每穴3-5粒种子即可。行距40-45厘米,株距30厘米左右。
3.间(定)植苗:播种后3天左右发芽,5天出土,如7天未出苗应及时补种。苗出土后,就当及时破膜,以防烧苗。播后20天左右及时间苗,每穴留1-2株壮苗即可,每亩定植4500-5000株。
4.培土:定植后视生长情况,及时进行培土,藜麦中后期生长快,穗子大,为防止茎秆折断、倒伏,在出苗后35-40天及时在根部培土。
5.收获:春播生育期在100-115天之间,7月上中旬收割;夏播生育期较短,约在95-110天之间,10月上中旬收割。一般成熟时种子变硬,用指甲掐不动,叶子呈现黄色即可及时收获。选择晴好天气,用镰刀收割,捆成小捆自然干燥,脱粒后及时晾晒,然后加工、包装、销售。
高山藜麦双季栽培技术蚕豆黑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蚕豆采用黑地膜覆盖栽培,具有保水、保温、提高发芽率,防杂草和蚜虫等病虫害、减少人工除草成本,可适当提早上市,经济效益高等优点,适宜在蚕豆产区推广应用。
技术要点
1.播种日期。黑地膜覆盖栽培,苗期生长相对较快,需要控制好越冬苗龄。一般播种期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
2.整地做畦。选择排水良好的田块,充分耕耘碎土使其平整,宜做高畦,畦宽80厘米,沟30-40厘米,单行种植。如田块排水良好,也可做120厘米宽畦,沟30-40厘米,双行种植。
3.基肥和追肥。基肥施腐熟有机堆肥,每亩施复合肥30-40公斤,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30-40公斤,钾肥2-3公斤,采取散施的方式。追肥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在开花前或者结荚期,适时追施复合肥或尿素,将植株基部薄膜拉开散施在周围或者从畦中间割开地膜进行施肥。
4.盖膜。整地做畦施好肥料后,土壤要保持一定湿润度,然后畦面盖黑地膜,四周盖土压实至垄沟为宜,以防杂草和地膜被风吹起。
5.播种。播种前在畦面上打直径8-10厘米洞,一畦单行种植,株距宜在30-35厘米,一畦双行种植,株距宜在35-40厘米,每亩种植株数宜控制在1500-2200株。目前栽培的多为大粒型蚕豆品种,播种不宜太深,深度在3-5厘米。播种时种脐朝下,播后用碎土覆盖轻压,播种洞边缘的黑地膜尽量用土盖住。根据种子的发芽率,一般每穴1-2粒,出苗后及时间苗,每穴留1株。
6.破膜。宜在植株封行前,用刀将植株基部周围或畦中央位置割破地膜。
7.整枝打顶。黑地膜覆盖栽培,植株生长较旺盛,为确保田间通风透光,提高结荚率,建议在花荚期前,每株保持有效分枝数8-10个左右,将多余的弱小枝条及早摘除。终花期时摘心,以利于荚的充实和防止倒伏。整枝打顶选择在晴天进行。
8.保花保荚肥。花荚期喷施0.1%钼酸铵和硼酸钠溶液,可提高结荚率。
鲜食玉米-晚稻水旱轮作栽培技术
鲜食玉米-晚稻水旱轮作栽培技术可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能解决单一作物连作后土壤板结、病虫害严重、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
技术要点
1.鲜食玉米绿色高效栽培技术(1)品种选择。选用品质好,果穗大小均匀一致,植株高度适中,且适应当地消费习惯的鲜食玉米品种。甜玉米可选用“雪甜7401”“金银208”“浙甜11”;糯玉米可选用“浙糯玉16”“美玉7号”“浙风糯3号”等生育期在75-85天的中早熟优质品种。(2)育苗。鲜食玉米在2月上中旬穴盘育苗,若采用温室大棚或小拱棚等保温措施,可适当提前育苗,加强苗床管理,注意冻害和高温烫伤苗,苗龄在22-25天或3叶1心时进行移栽,移栽前3-5天进行揭膜炼苗。(3)移栽和田间管理。整地前亩撒施商品有机肥1000-2000公斤,深耕起畦,畦宽100-120厘米,沟宽20-30厘米,在畦中间开沟每亩施三元复合肥(N:P∶K比例为16∶16∶16)50公斤,并盖好地膜。移栽密度每亩为3200-3500株,移栽后浇定植水,苗成活后,在4-5叶时每亩用5公斤尿素溶于水浇施苗肥,穗肥在8-10叶每亩施用20-25公斤尿素,地膜覆盖的田块施肥时,在株间打洞,施肥后覆土。在6-8叶期视病虫害发生情况,可喷施25%嘧菌酯悬浮液1500倍液和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防治玉米螟、小斑病及纹枯病,在蚜虫发生初期应及时喷施25%噻虫嗪5000倍液防治蚜虫。(4)适时采收。在吐丝后20-25天采收,应结合外观做到分批采收,采收期一般在6月上中旬。采收时应连苞叶一起采收,采收后宜摊放在阴凉通风处,尽快上市,以保证玉米果穗品质和口感。
2.晚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1)选用良种。宜选择穗型较大、分蘖力中等、抗倒性较强的中早熟水稻品种,如:“甬优1540”“甬优15”“浙优18”“中浙优8号”“华浙优1号”等。
(2)施足基肥和整地。鲜食玉米采收后,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每亩再施三元复合肥15公斤,耕、耙、耖整平田面,要求田面整平,按畦宽3-4米留好操作沟,开好田中“十字”形丰产沟和四周围沟。
(3)浸种消毒。一般亩用种量0.75-1公斤,播种前选择晴天均匀摊薄晾晒1-2天,采用1.5%二硫氰基甲烷1小包兑1.5公斤水浸种,浸种1-2天后催芽,种子“破胸露白”时每公斤种子用10%的吡虫啉可湿粉剂15克,兑水50克后均匀拌种,可防治灰飞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发叉后摊开炼芽,芽谷晾干爽,以利播种均匀。
(4)大田播种。一般应在6月25日前进行大田撒播。播种前,每亩用30克35%的丁硫克百威干拌种剂拌稻种,防鼠雀取食。分畦定量播种,均匀撒播。
(5)苗期管理。播种到现青时,土壤保持湿润,表土发干时灌跑马水,3叶前湿润管理,以旱为主,通气增氧促长根,3叶后建立浅水层促分蘖发生。2叶1心时,每亩施尿素7.5千克。化学除草,一般在大田翻耕播种前10天、大田耕耙时、播种后2-4天和秧苗3叶1心后杂草出齐至3-4叶期,根据草害发生情况进行除草。(6)大田管理。2叶1心前上平沟水,4叶期后田间灌浅层水促分蘖,6叶前以浅水管理为主,促进分蘖早生快发。直播后55天的田块无论苗数多少都必须放水搁田,苗足时间早的要早搁。搁田采取多次搁的方法,并由轻到重搁。在3-4叶期每亩施三元复合肥6-8公斤,在5-6叶期亩施三元复合肥5-7公斤;在圆秆拨节期亩施复合肥10-15公斤;在始穗、齐穗期结合防病治虫,每亩施用“喷施宝”等叶面肥1-2次进行根外施肥。重点防治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和稻曲病,根据当地病虫预报及时用药防治。(7)适时收获。当水稻95%以上谷粒黄熟时进行机械收割,切忌断水和收获过早,以免影响结实率和稻米品质。
本版稿件由省农技推广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