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安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推介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的通知》中“三位一体”类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此次入选的九大类24个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中,我省有2个。
在全国数百万的农民合作社中,瑞安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脱颖而出,一举成为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它到底是如何炼就的呢?日前,笔者走进瑞安梅屿蔬菜合作社一探究竟。
生产合作,实现高效产出
在广袤的田野上,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眼下,番茄已下市,当季产品如蒲瓜、苦瓜等正在热销中。”梅屿蔬菜合作社秘书长雷大锋说,2006年合作社开始参与“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从最初的单一农业生产服务,发展到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综合服务,现有成员762户,涉及马屿、陶山、湖岭、仙降等4个镇(街)、41个行政村,基地辐射面积7000多亩,带动农户4500余户,为社员提供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技术服务、产品统一销售等服务。
合作社是建设“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的一股重要力量,联合个体农户,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富裕。2007年,梅屿蔬菜合作社建立工厂化育苗中心,实现统一育苗,使种子发芽率提高10%,成苗率提高15%,育苗成本每株降低0.2元,每亩可降低生产成本400元。
目前,合作社基地内基本实现农业大棚全覆盖,其中钢管大棚3000余亩,普通大棚4000多亩,为农户种植保收提供了保障。
向院校“取经”,科学种植,结出丰硕的果实,是梅屿蔬菜合作社一直坚持的事。2004年至2005年,该合作社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引进示范新品种,保障农作物高效产出。如引进以色列FA-189、先正达倍盈等番茄新品种,平均亩产量达5800公斤,比以前的品种平均亩产量高1800公斤。
针对传统蔬菜存在的保鲜期短、难储存、附加值低等问题,梅屿蔬菜合作社把目光投向了净菜领域。2014年7月,该合作社投入300多万元引进净菜设备,打造净菜车间。
雷大锋表示,除了对蔬菜的新鲜、安全、品质提供了保障,净菜加工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蔬菜采摘后的损失,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乡村蔬菜产业振兴。
供销合作,开拓产品销路
作为温州最大蔬菜基地,每年梅屿产出的蔬菜有六成左右供应温州本地,剩下以大棚番茄为主的四成蔬菜则销往全国各地。这背后,凝聚着梅屿蔬菜合作社一次次的创新。
早期的梅屿蔬菜合作社曾多次组建销售队伍,但效果都不太理想,直到7年前才有了新的进展。2012年,由瑞安市供销社牵头,马屿供销社参股,联合合作社核心成员组建了“瑞安市友联果蔬专业合作社”。他们利用供销社的优势,帮助合作社成员拓展销售渠道。目前已形成“合作社+农户+基地”和“农企对接”“农市对接”“农超对接”等销售渠道。
雷大锋说,在合作的基础上,合作社还自建营销团队,哪怕遇到行情不好的时候,也以保本价兜底收购。不仅如此,2013年,梅屿蔬菜合作社创立了万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现了“万科”抓营销,合作社抓生产。据介绍,“万科”全力打造精品蔬菜品牌“绿印象”,先后与万象城、华润Ole精品超市等高端市场展开合作,推动精品高端蔬菜、色拉蔬菜业务,令本地蔬菜价值提升了四五倍。
此外,梅屿蔬菜合作社实现农资统一采购,实行“二次返利”,其中纯利润的40%按照交易额返还农户,60%按照入股社金分配。
一系列的新探索,让梅屿蔬菜合作社开始了美丽蜕变。今年以来,该合作社已实现销售额1000多万元。
信用合作,打通资金渠道
资金短缺是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梅屿蔬菜合作社大胆创新,破解“贷款难,担保贵”,打通农业资金渠道,写就了“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1年,梅屿蔬菜合作社联合其他2家合作社,组建瑞安市马屿镇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建立了“互助资金+互助社+农户”的运行新模式。该互助社实行封闭运作,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拥有社员799名,注册资本金500万元,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自营业以来,该互助社已累计发放贷款4亿多元,扶持种植大户上百户,扩大经营规模3500亩,既满足了社员农业生产资金需求,又较好地支持了农业生产。
为给农业生产撑起一把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保护伞”,2015年,梅屿蔬菜合作社会同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筹资组建了兴民农村保险互助社。这是全国首家体现“三位一体”内涵的保险互助组织,也是温州市第一家民营保险法人机构,成为商业保险和政策性保险产品的重要补充。
尽管注册资本仅100万元,营运资金为500万元,但兴民保险互助社紧紧围绕农业生产领域开展农产品保险、农产品货运保险和农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三大险种,分别对应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为广大农户撑起了“保护伞”,让众多农户从中受益。 潘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