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论坛

嘉兴以“三个创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戴文华 谢志敏
  嘉兴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颜值呈现的总要求,创新投融资机制,创新建设工作理念,创新运营管理方式,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建设,高质量打造具有平原水乡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地。目前,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示范镇22个,3A级景区村庄28个、省级特色精品村75个,16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已基本建成,有3个村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农村环境面貌干净、整洁、有序,人居环境有效提升。
创新投融资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吸引工商资本,注入源头活水。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工商资本投资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以来,全市共投入社会资本12.46亿元,先后建成一批美丽乡村、培育一批新型业态。如秀洲区王店镇荷兰花卉小镇·秀洲花邦,新塍镇田园综合体及古镇开发项目,王江泾省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油车港镇鲁能集团·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及银杏天鹅湖等;南湖区永红村田间自然学校,南水弄民宿、联丰村民宿农家乐等。此外,还以公私合营的方式吸引工商资本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累计投资额11.2亿元。工商资本的引入,为美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创新金融产品,撬动资金投入。提高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农房修建等信贷投入,助力乡村靓化,推进美好家园建设。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问题,农行以专项信贷产品“美丽乡村贷”大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为平湖当湖、海宁硖石等40个乡镇(街道)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流动性资金,覆盖率达到55%,贷款余额8.7亿元。推出农村绿色金融信贷产品,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信贷支持力度,助力打好生态底色。全市农村绿色金融贷款余额300多亿元。
  创新众筹方式,增强主体意识。在加强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如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20多名村民出资105万元,建起了9个各具特色的乡村公园;海盐元通街道永福社区以村民众筹形式成立村级美丽基金,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管护;桐乡市发掘乡贤资源,由乡贤筹资1000余万元,参与东田村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和荣星村乡贤馆建设。
创新建设工作理念,高质量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
  创新建设规范体系。以高质量、均衡性为原则,架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推进提档升级。出台《嘉兴市美丽乡村“十宜十忌”建设导则(试行)》,将管控前置,从规划编制开始,对美丽乡村建设内容进行规范,避免出现破坏乡土风貌、偏离乡村主题等现象。制定美丽乡村精品线“十有十无”建设标准,对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作出明确规定。以“普适”“示范”两个标准,制定《嘉兴市农村环境全域秀美工作要求》,规范全市村庄、集镇、田园、道路、河道等环境要求,夯实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基础。
  创新建设推进机制。嘉兴市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为期两天的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现场推进会,由市委分管副书记牵头,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市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县(市、区)党政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文旅专家服务团代表参会。与会人员通过实地走、看、比、议,对各地精品线建设情况进行打分,得分情况在小结会上进行通报,各县(市、区)领导现场进行互评互议。通过会议对各县(市、区)建设情况进行横向对比,营造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创新“互联网+”建设理念。融入互联网思维,将美丽乡村建设推上互联网的风口。编制市域美丽乡村电子导览图,实现美丽乡村信息集中发布,统一规范管理,成果共建共享;开发智慧旅游系统,建林村、潘家浜村等建成集WIFI、广播、监控、LED指示牌、游客进出自动统计等于一体的智慧系统,梁家墩、竹林村、金星村等开发集网络视频、景点导航、农产品网购等于一体的智慧美丽乡村公众号,实现美丽乡村“手机游”;积极开展、参与网上美丽乡村评选推广活动,扩大美丽乡村影响力。联丰村、桃园村、华丰村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更涌现出聚宝湾、文溪坞、云龙村等一批“网红村”“示范村”。
创新运营管理方式,为乡村永续美提供不竭动力
  挖掘美丽经济资源要素。挖掘当地现有资源,做深乡村美丽经济文章。结合美丽乡村精品节点、精品线,利用闲置房屋建设精品民宿、开设农家乐,利用传统手艺做小吃、做菜品,利用农业生产资源推出采摘游、亲子游等项目;举办各类民俗节庆活动,不断集聚美丽乡村人气,如桃园檇李节、钟溪文化节、南湖桃花节等一批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厚植村庄文化内涵,形成天香花苑、“者舍”文创工作室、江海湾渔村等一批乡村休闲点,成为景区村庄经营业态的重要支撑。新仓村挖掘自身的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定制培训课程,承接外省市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培训班,去年共承接各类培训班12个,培训人员500多人次。今年,该培训班已升格为海宁市首家乡村振兴学院——“梁家墩乡村学院”。
  创新美丽经济运营方式。积极推进运营机制创新,引导建立以专业化运营管理为基础,营运公司、村集体和农户互惠互利的村庄开发运营机制,加快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积极引入专业旅游公司或团队共同开发、运营景区村庄,为景区村庄的产业开发提供成熟的运作模式。全市共成立乡村旅游公司27家,引进具有较强专业管理运营能力的第三方旅游公司15家。探索建立“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即引入专业经营管理团队,村级经济合作社参股,农户在专业团队的统一管理下开展经营,实行公司专业化管理运营与农户个性化自主经营相结合。如新仓村与远景公司合作成立的仓塘旅游开发公司,30余家农户投资800多万元参与经营。
  创新“三治+”环境长效管理。充分发挥乡村“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优势,努力形成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为核心的美丽乡村群众自治模式。及时归纳整理村民的各类创新举措,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智慧。包括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美丽乡村“遵规守约户”考核评比和“红黑榜”奖惩等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效保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此外,开设“柴砖银行”,对柴草砖瓦进行集中堆放与合理利用;开设“美丽银行”,鼓励村民参与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推动村庄环境整治。
作者单位:嘉兴市农业农村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