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漫步在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的尧治河村,空气清新,河水清澈,满眼五彩斑斓。“美”,正成为这个鄂西北矿区村的新名片。
一把镐子把贫困村挖成“首富村”
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上,整洁有序的矿区环境,温馨静谧的乡村院落,错落有致的居民小楼……这个昔日因挖矿而满目疮痍的深山矿区村再次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走进尧治河村的中国磷矿博物馆,一组组老旧照片述说着这里的故事。
尧治河村地处鄂西北山区,平均海拔1600多米,九分山水一分田,环境十分恶劣。1988年以前,当地人“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
尧治河人能富,靠的是矿。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回忆:“1988年梨花山戴家湾矿区的一声炮响,尧治河村从此告别了穷日子,一车磷矿石卖出了2000多元。”“尧治河因矿起家,年开采规模在300多万吨。”孙开林说,尝到甜头的尧治河人开始疯狂挖矿。当时没有图纸、没有勘探,为了找磷矿,村民人人背着镐子,满山挖矿。田毁了、山毁了,尘土飞扬,废渣满地。
尧治河村告别了衣食无着的“贫困病”,却患上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环境病”。
一把铲子把石山种回青山
“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我们会无处容身。”在尧治河人钱袋日益鼓起来时,村民们开始了冷静思考。2013年,挖山二十多年的尧治河人开始“治山”,着手矿区生态修复工作。
15个露天开采矿点、8家矿粉厂先后关闭;8个勘探项目被叫停;3家想入村投资的企业因环保问题被拒之门外。
过去挖矿产生的废石、废渣,被用作矿区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材料。60多万立方米废石、废渣被回填,戴家湾矿区和老屋沟矿区得到整治;村里的农耕博物馆、地质公园、日月广场等景区的地基,也都用废石、废渣填充……
不仅如此,“砍我一棵树,罚栽一片林”等10余条涉及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的管理新规写进村规民约中。“过去一把镐,现在一把铲。矿开到哪儿,环境治理到哪儿,景点建设到哪儿。”尧治河村党政办主任吕永和说,村里还投入2.8亿元植树造林,实施水土治理、植被恢复、废旧矿洞修复等工程,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2%。
笔者走到尧治河村一个矿点,矿井口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矿井口前的广场青草茵茵。“这是我们仍在采矿的一个矿点,每年能出50多万吨磷矿石。”湖北尧治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列奎介绍说,过去洞口粗糙难看,整修后,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石草坪矿区被改造成生态农业观光园,种满了果蔬、药材等;老屋沟和戴家湾矿区被改造成矿山公园,遍植香樟、桂花等景观树;50多公里的矿道被改造成矿洞景区……尧治河村的石山逐个回青。
一支“画笔”绘出幸福发展图
如今,尧治河村已看不到露天矿区。“村里已经建成景点67个,有峡谷、瀑布等自然风光,有博物馆、矿洞等工业景点……”看着游客越来越多,曾在矿厂打工的58岁村民宦玉卓脱下矿工服,开起了农家乐。“眼下,群山怀抱中的尧治河正是避暑度假旅游旺季,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达1万人次,全村1000多间客房‘一床难求’,我家的农家乐也是每天‘加餐’,不得不请临时工帮忙!”
宦玉卓家“饭碗”的变化,是尧治河蜕变的缩影。2013年以来,尧治河村在转型过程中,先后投入5亿多元建设景点及配套设施,形成了“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美好图景。“绿色发展,只有发展,丢掉了绿色不行;只有绿色,没有发展,也无法持续。”孙开林说。尧治河村的“二次创业”选择了将生态优势与环境治理、人文景观打造结合起来,科学规划设计,挖掘工矿文化、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现在尧治河每年要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等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尧治河村生产总值的30%。”孙开林说。
如今,村里建起了5座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处理厂,配套垃圾清运车3辆、新型垃圾箱300余套,正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只有生态和卫生环境足够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村民杨占奎乐呵呵地说。
(据新华社 侯文坤/文 2019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