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民宿规范化才是长远之道

  □扶青
  全新的洗护用品全被倒空;水龙头、花洒连续几天开着……近日,一桩女房客与民宿业主之间的纠纷,再次将民宿业放在了舆论的聚光灯下。有专家建议,应该在国家层面进行立法,对民宿法律地位、客房规模、退订时间等作出规定,使这一行业发展更加规范。
  近年来,民宿的消费潮流逐渐风行。这种新兴经济已被证明是一种双赢,通过互联网平台出租房屋,居民盘活了闲置的住房资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在消费者看来,民宿深度融入当地生活,是一个感受当地风情、体验真实生活的好机会。
  但是巨大交易额却掩盖不了身份的尴尬、规则的缺失。一直以来,对于传统酒店和出租房屋,都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而民宿介于二者之间,很难说它应该归谁管理,多部门之间“九龙治水”现象突出,亟待相关法律跟进明细。
  去年底,我国共享住宿领域首个标准《共享住宿服务规范》出台,就入住身份核实登记、房源信息审核机制、卫生服务标准、用户信息保护体系等方面提出要求。但也需要看到,这仅仅是推荐性标准,不属于法律法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民宿依然处于无法定标准可执行的状态。对此,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需要秉持包容审慎的态度,但也要着眼于行业长远发展,从顶层设计做起,明确主管部门,通过立法为监管提供依据。
  一个较好的抓手是短租平台。众所周知,消费者了解和预订民宿,大部分是依赖于互联网平台,那么平台就要负起应有的审查责任,不能打着“信息中介”的名义,声称不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就如同对外卖行业的监管,我们不可能盯紧每个商家,但只要抓好平台这个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就事半功倍。此外,为推动民宿高质量发展,也要引入优胜劣汰机制。
  在共享经济的大背景下,民宿行业已然成为一种新业态,打破了传统住宿业一统旅游市场的格局。对待民宿业,显然不能简单套用酒店、租房的管理模式,否则不能反映共享经济的内在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完全放任不管。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将其纳入监管视野,才有利于民宿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