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凌紫
“时间差不多了,该回来休息了。”“快了快了,还有一位农户那边要去看看。”……近日中午,记者在安吉县天子湖镇农办见到植保员杨丰华时,家人正在打电话催促他按时休息。受重病折磨多年,他身材瘦削,双手不时颤抖。
在办公室自己注射完胰岛素后,杨丰华匆匆吃了口饭,便赶往吴址村种粮大户陈文平的田头。“十多天前,有30多亩稻田的水开始泛红,稻苗都蔫了,不知该怎么办。”陈文平心急如焚地说。杨丰华一边了解详情,一边蹲下身查看,还把手插入泥水中……“这是土壤不透气,水稻根系缺氧,吸收不了营养造成的。最好马上开沟排水,提高透氧度。”听了杨丰华的诊断,陈文平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自己怎么都想不明白的问题,杨老师一来就解开了。这么多年来,我遇到生产技术问题都找他帮忙。”
这样的事例,在杨丰华看来是极平常的。1986年,他从农大植保专业毕业,分配到这里的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他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太需要科技了:老实巴交的农民只知道埋头种田,缺乏专业知识,遇到病虫害往往束手无策。“在帮农民解决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快乐,也坚定了留在乡村的决心。”
靠着专业的技能,热心负责的态度,杨丰华成了十里八乡广为欢迎的“专家”,也成了全镇成千上万亩农作物的“守护者”。2008年8月,杨丰华发现稻飞虱有大面积暴发的迹象。为了能尽快将虫情告知农户,他坐着拖拉机,跑遍了全镇10个村,要求村委会督促农户及时防治;花6天时间,将情报连着送了3次。那段时间,正是最炎热的时候,杨丰华几乎天天“泡”在田间,摸查虫情、观测虫数、协调农资、指导补救,早出晚归……
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定期到田间调查病虫草害,做好防治,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指导精准施药、农药减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人才缺乏,杨丰华往往是“数项工作一人扛”。30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2015年底,杨丰华忙着处理安吉白茶园发证工作,突然发现自己拿不住笔,不久被查出了肺癌晚期,癌细胞已转移到了脑部。但即使是在接受化疗和免疫功能修复时,他心心念念想着的还是农户。在家中休养时,他一直保持手机开机,农户打电话来求助都耐心解答。2017年10月,病情基本稳定后,他不顾家人反对,又回到了岗位上。
如今,经过治疗,杨丰华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却又患上了糖尿病,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虽然身体不如以往,但他自我要求仍非常高,工作上一丝不苟,我们都很佩服。”县植保站站长李军说。今年5月20日,安吉县首次发现疑是草地贪夜蛾为害,杨丰华拖着疲惫的身躯,组织人员对全镇的玉米基地开展地毯式普查,指导农户积极防治。
人往高处走,择业选城市。而杨丰华30多年如一日扎根在田间地头,競競业业奉献在农村,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有的是不辞辛苦、不计得失为农民排忧解难的点滴小事。“农民的认可是我获得的最大荣誉。”他笑着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坚持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