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忠
本报讯 刚过去的中秋假期,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南梅村村支书陆华看着游人如织的景象,心里乐开了花:至8月底,村旅游公司的营业收入已比去年翻番,加上“飞地抱团”的租金、耕地保护、物业保洁、复垦区置换土地再流转等的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200万元,实现了薄弱村到强村的历史性跨越。
南梅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35万元到2016年的103万元,再到 2018年的172.28万元——“三级跳”的背后,既是一部南梅村由弱变强的奋斗史,也反映了嘉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的调查显示,全市861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今年的经常性收入都达到100万元以上,远超省定标准。
近些年来,嘉兴市高度重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条件,党政主要领导关注过问,组织部长具体主抓。成立了组织部长、分管市长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等9部门组成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协调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审核、工作协调和督促检查。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入对县(市、区)年度目标责任制和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而且分数占比较高。由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与镇(街道)书记签订责任状,逐级压实薄弱村转化的责任,层层传达压力。“从2009年开始,嘉兴市以主攻经济薄弱村这一‘短板’为抓手,连续出台3轮‘强村计划’,从资金、土地、税费、信贷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南海村就是在这个强村计划中实现了“三级跳”。
2016年实施的第三轮“强村计划”,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对参与抱团的薄弱村给予每村200万元的支持,并优先保障2亩用地指标。对单村发展物业的,给予实际投资额80%的补助,最高补助160万元。对扶持产业提升项目,包括购置设施大棚、粮食烘干、仓储、冷库等服务配套设施的,按实际投资额的80%予以补助,最高单村160万元。同时,通过政府向村里购买公益性服务的形式促增收,包括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给予每亩100-150元补助,秸秆禁烧每亩补助20元。其他如农村环境整治、河道保洁、绿化养护等农业社会化公共服务,优先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举办的各类服务组织购买。近3年,嘉兴仅市本级3级每年投入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
借着第三轮“强村计划”的东风,2017年,海宁市丁桥镇新仓村梁家墩引入专业旅游团队进行景区化管理,开创了“村委全面引导,公司运营管理,村民自主经营”的乡村旅游新模式。目前,该村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形式,在梁家墩区域开设经营类业态20家,其中90%为村民自主投资,总投资额超200万元。全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是传统的农业村,村民以种水稻和大小麦等作物为主,经济效益较差。实施“强村计划”3年来,该村以培育农创项目为抓手,打造了集生产、电商营销、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的生态综合园。不仅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富了集体经济,去年村集体实现经常性收入232万元。
“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把握强村规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在政策上设定不同的薄弱村转化目标,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围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消除经济薄弱村,各地大胆创新,探索并推广“飞地造血”“农光互补”“美丽撬动”“退散进集”、土地整治、服务创收等“强村九法”,使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稳步增强,基础不断夯实。特别是与丽水市深化山海协作,创新实施“飞地抱团”模式,得到了省委领导的批示肯定。2018年,全市861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总收入34.77亿元,村均收入403.83万元;其中村级经常性收入16.91亿元,村均196.4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