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当年的知青,从杭城来到插队的山村创业;儿子大学毕业后,追随父亲扎根乡野,十多年间事业兴旺,成就了一段传奇故事——
万强农庄:父子两代,一颗初心
□本报记者 李曜清
地处桐庐县分水镇群山间的新龙村,有对钱姓父子,他们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父亲钱万强,儿子钱源,本是杭城吴山脚下人,却先后来到这小山村扎下了根。
“或许是和这山这村有缘,先是我爸过来,然后我又追着来了这里。”初见钱源,他轻描淡写地解释父子俩先后来此做“山民”的缘由。
这一切,缘起上世纪70年代初。作为知青的钱万强,下乡在新龙村“插队”,也正是因为这段难忘的经历,钱万强把桐庐当成了“第二故乡”。即便之后回了杭城,钱万强也常和“插友”们相约“回乡下看看”。1998年,做生意赚了钱的钱万强,不顾家人反对,来新龙村承包了1200多亩荒山,开始养猪种水果。是年,“万强农庄”“问世”了。
到了2007年,农庄已经颇具规模。此时的钱源,也刚从杭城的一所大学毕业。时值夏季,为给父亲帮下忙,他来到农庄,这个小时候来了就想马上回去的山村。
“开始是很不适应的。猪棚臭气难闻,生活条件简陋,洗澡是山塘浑水,厕所则是用粪桶。”钱源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他和农庄真正发生关联,是在当年10月,农庄200吨黄花梨遭遇滞销。父子俩商量,决定在杭州的大学里摆摊卖梨,钱源每天凌晨3点多就起床,将梨运到学校叫卖。毒辣的太阳晒得他脱了皮,还要忍受梨树林的毛虫刺咬……
“卖梨的甘苦,让我重新认识了父亲和他的农庄,我想我应该为他分担些了。”钱源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母猪配种、调配饲料、打农药……到后来哪个工种缺人,他都可以随时顶上,俨然已从花钱大手大脚的“富二代”变成了真正的“农二代”。现在钱源已经成为新龙村的荣誉村民、桐庐县青年创业者之星,杭州市十佳农村青年兴业带头人、“杭州农村青年兴业带头人”协会常务理事。
实践出真知,探索创新业。2009年前后,不知足的父子俩,摸索出了一套立体循环的“万强模式”,将猪粪猪尿用于果树施肥,实现猪场的零排放。生态循环的做法,引得各地参观者慕名而来。
据钱源介绍,农庄投入20万元,建设了厌氧池、储液池,用于猪粪干湿分离发酵,制成有机肥。每年处理的猪粪有1000吨,除30%自用外,其余的送给周边农户。每天产生的1.8万升污水,经过三级沉淀及厌氧发酵处理,由高压泵直接抽到山顶的蓄肥池,适时喷滴灌溉果园。果园里还套种了番薯、萝卜、黑麦草等,作为猪饲料。种养结合的小循环,一举多得:出产的水果品质特好,卖价要高于市场25%左右,还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每年能节约成本20余万元。“年轻人有前瞻的思维和经营理念。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年轻人大有可为。”钱万强由衷地赞赏儿子。
如今的农庄,已经走上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形成了同时接待80位客人住宿、250人用餐的能力,还有大小会议室、多功能娱乐厅、野炊烧烤、棋牌室、图书室等。农庄还和蓝城集团达成合作意向,投巨资兴建万强蓝城农业综合小镇,集康养、休闲、旅游、农业观光为一体。在发展壮大乡村休闲观光产业的同时,助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初秋时节,站在农庄的山坡望去,附近几个山坡上都是果树,有600多亩,山谷之中还有一个养猪场。现在,万强农庄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
这些年来,钱源和父亲始终怀着带动周边村民致富的念想。他们免费供应有机肥给周边种植户,义务指导他们种植有机果蔬,至今已惠及周边上百户种养户。“我们准备加强和周边家庭农场合作,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和全产业链方向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同发展。”钱源说,回首当初选择留在小山村,这个决定做对了。面对青山绿野,他期待有更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来,投身于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