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气象

栉风沐雨守初心

——一位老气象人的气象故事

  •   编者按:
      气象预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及时、精准的气象服务已成为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一代代浙江气象人秉承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的理念,立足浙江追风雨,管天放哨为人民,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回眸70年的风雨历程,浙江气象事业的建设、改革、发展之路上有艰辛、有曲折,更有喜悦、有豪迈,充分展现了自强不息、求实进取、管天为民、敬业奉献的浙江气象精神。本期“浙江气象”,让我们聆听老一辈气象人讲那过去的故事,致敬这些为了浙江气象事业发展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开拓者。

      1980年7月,我从浙江省气象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自己的家乡——慈溪县气象站工作,一干就是40年。回首40年的风雨历程,真是感慨万千……
      还记得报到的第一天,激动的心情在迈进单位大门的那一刻嘎然而止:办公场所是几间破房子;房子内除了一台传真机和收音机,没有一件像样的设备;院子里鸡鸭乱飞乱跑,随处可见鸡粪、鸭粪;单位隔壁就是个养猪场,苍蝇蚊子满天飞,臭味随风飘扬。我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国家基本气象站会是如此简陋、差劲。
      当时,改革开放的序幕已在祖国大地拉开,各地日新月异的报道不断传来,让我看到了希望。1985年1月,在干部年轻化的浪潮中,我被推上了领导岗位,担任慈溪气象站副站长,主持工作。上任伊始,我着手整治环境,努力向上争取经费,来改善单位面貌,但杯水车薪也改变不了什么。转机出现在198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气象部门可以开展有偿服务和综合经营。我们抓住机遇,寻找突破口,经过调查了解,砖瓦窑的生产过程与天气密切相关,预报服务做得好,企业效益就好。于是,当年我就骑自行车带队深入砖瓦窑厂,谈合作谈服务,终于有几家砖瓦窑厂和建筑公司与我们签订了气象有偿服务合同。气象有偿服务的局面由此打开,同时也带动了气象观测、预报业务的提高。
      但是,气象站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设备落后,业务能力弱,与社会对气象预报服务的要求,差距很大,有偿服务也难以全面展开。
      困难逼着我们去思考:要彻底摆脱面临的困境,只有把气象站迁到县城所在地去。可当时迁站的条件远远不具备,一天三次的天气预报简单且固化,气象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度并不高,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对气象站情况也不了解。
      如何创造条件实现目标呢?只有用实际行动来回答。于是,我们从天气预报的制作、发布入手,一改过去以邮寄为主的预报服务方式,把为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气象预报内容拟成详细的书面材料,由我和其他领导亲自送到县城去,当有重要内容时,马上向领导口头或通过电话汇报,对专业服务单位也落实专人负责提供服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8月,当年第7号台风从象山登陆,给浙江造成很大的影响。慈溪是主要受影响地区之一。在台风来临前,我们提前向县里主要领导作了口头汇报。气象与水利等部门通力合作,防台抗台工作做得主动、及时、有效(浙江全省因灾死亡100余人,慈溪零死亡),气象站因此受到了县政府的通令嘉奖。
      气象服务的有效开展,引起了政府各部门的重视。1990年春节,慈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临气象局慰问全体职工。当看到如此破旧的办公房,听到气象局在开展气象服务时遇到的困难和搬迁站址的想法时,领导们明确表示,气象局存在的困难由市委、市政府解决。
      1991年春,《慈溪气象站迁往县城浒山镇的方案》正式批准立项。办公楼、先进的气象仪器、气象观测场、职工宿舍楼同步列入建设,1992年1月1日,新站正式开始运行。

      新站的建设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但基层气象部门指令性任务重,内部机构单一,气象服务徘徊不前等问题依然突出。
      改革首先从机制着手。经过讨论酝酿,我们制定了专业有偿服务承包方案,打破了单一基本业务的机构设置和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以公平竞争的方式公开招标。新出台的改革方案运行两年,有偿气象服务工作得到快速发展,经费紧张的状况得到了缓和,职工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但职工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也随之而来。
      改革需要不断完善。1993-1994年,在气象部门普遍推行事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们推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慈溪市气象局综合改革方案》,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奖罚方案等方面作了力度较大的调整,各项工作均达到市局目标考核优秀单位的要求,综合创收也名列前茅。
      改革也让气象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1995年,防雷安全监管和避雷器检测相继开展。1996年,开始制作电视天气预报;1997年,组建气象微机局域网,同时开始提供终端服务。在建设微机局域网的过程中,我们还举办了三期电脑操作培训班。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莅临指导,前来参观学习的有各部门、各镇乡的负责人和办事员。通过拓展气象服务,气象部门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形象。

      进入20世纪,气象事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提高了,但天气预报还常有预报不准的时候,气象服务特别是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还不强。当我看到百姓受灾特别是农民受灾时,非常揪心。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一名气象科技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呢?
      2006年,我们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慈溪传统农业已向现代农业转变,设施农业发展得特别快,面积已达数万亩。虽然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益高,但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损失巨大。如一场雷雨大风,大棚就可能被掀掉;一次强冷空气袭击,农作物可能被冻死,农民血本无归等等。而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很多问题,如大晴天棚内高温烧苗、温湿度控制难等。这些都离不开气象部门的服务。于是,我们决定从问题入手,寻找精准化的气象为农服务切入点。
      虽然有了想法,但是真正开始行动时,却发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先小范围试点,积累经验。”2006年,我们在每个乡镇挑选2个大棚种植户作为试点服务的对象,开始提供点对点的气象短信服务。到年底,我们召集试点的32位农户,召开座谈会,总结评估气象为农服务的成效。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服务得到广大农户的一致好评,并提出了很多服务要求。
      针对农户需求,我们在上级气象部门和慈溪市政府的支持下,于2009 年在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建设了占地50亩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基地,开展了大棚栽培的农业气象试验,并结合天气预报制成农用气象预报,通过专门的服务平台发布给全市农户。经过数年的服务和改进,气象为农服务已成为广大农户抗灾夺丰收的有力助手。
      此外,我们还和农业部门的专家组成服务小组,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的指导服务,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受到广大农户的好评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表扬。2012年,根据群众投票,慈溪市气象局首次被评为“十佳部门”,此后,连续两年被评为“十佳部门”。
      气象为农服务的做法也受到中国气象局、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关注。201年11月、2014年1月,中国气象局领导先后两次带队来慈溪进行实地考察,对慈溪市气象局围绕当地农业发展需求,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创新气象为农服务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年,中央电视台七套《聚焦三农》栏目以《浙江慈溪:“小气候”预报种植户受益》为题,报道了慈溪气象为设施农业服务的新闻;2011年,《人民日报》以《预报从田间地头发出》为题,详细报道了慈溪市气象为农服务的事迹;省内外的兄弟单位接踵而来“取经”……

      复杂多变的气候,对于气象人来说,每一天每一年都是全新的挑战。
      2013年10月的“菲特”台风,以超常几倍的雨量,侵袭慈溪、余姚等地。我们在心惊肉跳中度过防台时刻,也在不断总结中认识到,准确的天气预报,及时发布气象动态,多渠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气象服务成功的关键。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气象科技的进步。
      2014年,我们全面启动气象现代化工程建设。到2016年,新建的气象业务楼和配套的现代化预报会商大厅、电视天气预报演播厅、气象灾害指挥部、计算机房等同时投入使用,实现了气象观测自动化;气象观测网点覆盖全市域;气象资料的分析发送自动化;天气预报实现了定时定点定量发布。同时,建立了气象微博、微信等信息传递渠道,现代化的气象服务格局初步建立。
      挂在单位大厅的“全国文明单位先进集体;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浙江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牌子,见证了一个单位发展历程。
      2017年,我从管理岗位上退下来,来到了我所热爱的气象为农服务基地,继续从事力所能及的气象服务工作。
      符国槐 慈溪市气象局原局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气象人员在农业基地里观测大麦生长情况。气象科技人员在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研究。建在蔬菜大棚里的小型气候观测站。
    本版图片由省气象局办公室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