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林业

从资源小省到产业大省

70年,浙江林业稳步迈向现代化

  森林资源小省,却创造了多项领跑全国的成果。70年来,浙江林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森林覆盖率在61%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以占全国2%的林地创造了全国8%的林业产值;破解林业金融难题,让“资源变资本、活树变活钱”;重点林区(县)农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林业;深化林改探索出的“浙江经验”,成为全国一面鲜亮旗帜……
  省林业局副局长陆献峰表示,70年来,我省林业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走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上,在思变中突破、在改革中创新、在发展中提质、在扩张中增效,实现了从“绿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林业改革:资源变资本、活树变活钱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如何做好山上文章,让占国土面积70%的山区发挥优势?浙江林业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唤醒“沉睡”的山林。
  早在20世纪80年代,省委、省政府先人一步部署林业“三定”工作,全省67%的集体山林通过“三定”落实到户,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林业经营体制。短短几年,全省涌现出2000多户造林大户,户均造林面积从几十亩发展到几千亩。
  随着广大林农开发林业热情的高涨,我省大力推行林业股份合作制,促进林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既保障了林农收益,又提升了林业建设质量。在此基础上,逐步明晰产权、勘界发证、落实经营主体、完善制度,并于2007年完成主体改革,真正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山区百姓吃下了“定心丸”。如何做大“金山银山”,让树有人种,让经营者权利有保障、融资有渠道?我省纵深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建立了集体林新型产权制度、新型经营体系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林业支持保护制度,提高林业发展活力和经营水平,为全国林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浙江经验。
  2007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从此全省林权抵押贷款行为有法可依;
  200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全额返还育林基金和更新改造资金改革,实现山区林农“零税赋”;
  2009年,率先破解林业发展史上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林权抵押两大难题,实现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
  2014年,在22个县试点,形成了浦江林地股份合作制、安吉林木股份合作制和庆元股份制家庭林场等3种主要模式;
  2015年,浙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深化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
  2017年,全省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审批服务更高效、更便民;
  2018年,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林业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2019年,国家新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林业经营权流转证》法律地位。
  一项项改革举措掷地有声,全面激活了林业发展活力。截至目前,我省已有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1800多家,带动农户100多万户;共有8600多家私有企业累计投资林业800多亿元;全省45个县(市、区)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12家国有及商业银行累计发放贷款100多亿元;全省69%的林地上的林木有了保险。
国土绿化:从“三大战役”增绿到高水平提质
  从36.44%到保持61%以上,浙江森林覆盖率几十年间提高了近一倍。这一引人瞩目的成绩,无疑是对浙江持续创新推进国土绿化最大的嘉奖。
  几十年来,从荒山绿化到平原绿化,从森林城市到绿美乡村,我省在一次次国土绿化美化战役中扩展绿色版图,“森林浙江”覆盖全域、绿美兼具。
  消灭荒山,是我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第一仗。1989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改革,绿化浙江,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提出“今明两年准备,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目标。5年间,全省累计绿化荒山1088.2万亩,提前消灭宜林荒山,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实现荒山造林绿化规划省”称号。2000年,“十年绿化浙江”目标如期实现。
  乡村绿化,是我省开展国土绿化的第二仗。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作出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决策部署,拉开村庄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序幕。林业部门积极跟进,实施村庄绿化、森林村庄建设、古树古道保护、发展珍贵树种等一系列重大行动,让村庄环境更美、绿意更浓。
  平原绿化,是我省全面开展国土绿化的第三仗。2010年,着眼于“生态洼地”——人口稠密、缺林少绿的平原地区,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全面启动“1818”平原绿化行动。省委主要领导连续6年主持召开平原绿化工作座谈会,各地把平原绿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盘谋划。经过6年努力,全省新增平原绿化面积233.29万亩,平原地区林木覆盖率达19.5%,超额完成原定目标。“生态洼地”变“生态福地”,平原水乡绿意盎然。“三大战役”补齐了“短板”,我省开始从增绿转向提质,着力开展高水平国土绿化美化行动,推动浙江林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森林系列”创建行动。把森林作为城市、城镇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深入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十几年间,全省累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2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创建省级森林城市75个,实现县级全覆盖;创建省级森林城镇470个、省级森林村庄1674个。
  大力推进珍贵树种行动。加速珍贵木材战略储备建设,2008年实施“千万珍贵树种发展”,2012年实施“珍贵树种进万村”,2016年启动“新植1亿株珍贵树”。2016年以来,全省新植珍贵树6756.2万株,累计赠送各类珍贵彩色苗木5000多万株,建设珍贵树种基地140.7万亩。
  开展“一村万树”示范行动。2018年,结合绿美乡村建设,我省启动实施“一村万树”3年示范行动,计划打造示范村1000个以上。2018年,全省建成示范村353个,其中珍贵树种占比达50%。“一村万树”发源地衢州市柯城区,探索绿色期权新模式,成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村庄绿化。
  持续的国土绿化行动,使我省连续多年实现森林资源“三增长”,推动浙江日益成为绿美交融的生态花园。
产业发展:以占全国2%的林地面积创造8%的林业产值
  以占全国2%的林地,创造占全国8%的林业总产值,浙江从森林资源小省成功逆袭为林业产业大省。这一跨越,是浙江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前沿优势,激活各类发展要素,不断做大“金山银山”,加快林业产业发展、融合和转型升级的结果。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以竹业、花卉苗木业等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着浙江林业产业发展。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是竹子种植大省,更是竹子产业强省。开发的竹产品涉及吃穿住行游各个领域,创造了一根竹子撬动400多亿元产值的神话。花卉苗木是浙江的富民产业,勤劳智慧的花木人打响了浙江花卉苗木品牌。目前,全省花卉苗木生产面积达238.49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过670.39亿元,带动16.89万户花农增收。油茶、山核桃、香榧等木本油料每年可创造超80亿元产值……
  进入新时代,随着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浙江森林休闲旅游与康养等新兴产业崛起,一跃成为全省林业第一大产业。仅2018年,全省接待游客超过4.1亿人次,产值达2084亿元。
  在以旅游康养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之时,浙江积极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以做佛手苗木起家的浙江锦林佛手有限公司为例,为适应市场发展,公司把传统苗木生产延伸到加工、旅游领域,年收入近3000万元,成为我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样板。
  生动的实例突显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来的经济潜力。2018年,我省林业总产值再次刷新历史纪录,高达6207亿元。而今,我省以全国现代林业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继续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拓宽“两山”转化通道,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特色的现代林业经济发展之路。
李松龄 何晓玲 谢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