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13年的嘉兴市秀洲区新塍秀新生态农场,主要从事稻鳖共生模式推广,有核心示范基地500亩,辐射推广5860亩。
农场采用稻鳖共生模式,水稻主要种植品种为“南粳46”,采用人工插秧,一般6月15日前后栽种;放养的甲鱼为“中华鳖”,7月10日左右投放每只重0.3-0.4公斤的甲鱼,每亩150公斤。该模式中,水稻田间的虫、螺等为甲鱼生长提供了天然饵料,而甲鱼爬行可达到疏松土壤目的,甲鱼粪便作为水稻肥料。稻鳖共生模式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生产的稻米、甲鱼均为绿色产品,一田多收、稻鳖双赢。该模式曾荣获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一等奖。
技术规程
一、稻田改造
1.开挖环沟。选择水源充足的稻田,面积10-20亩为宜,沿田埂内侧四周挖好泡,供鳖活动,要求沟宽1.5-2.0米,沟深0.8-1.0米,沟的总面积一般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
2.加高加宽田埂。在开挖环沟时,用挖沟的泥土加宽、加高田埂。
3.建造防逃设施。可用网片、石棉瓦和硬质钙塑板等材料建造防逃设施,防逃墙内须留宽0.5米以上的空地,供鳖晒背和休息,同时完善进排水系统。
4.消毒环沟。环沟完成后,在鐅苗投放前10-15天,环沟用生石灰消毒一次,每亩50-75公斤。
二、水稻栽培
1.选择良种,适期播种。宜选用株高适中、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的品种,如中熟晚粳品种“南粳46”“嘉58”“嘉67”“青角307”等,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为宜。
2.适量用种。为有利于鳖在稻丛间采食,大田播种量不宜过高,一般每亩2-3公斤即可。播前须晒种,再浸种催短芽,然后定量播种,均匀一致。
3.科学管理。稻鳖共生田块水体营养丰富,切不可将田间养殖水体外排,应根据生产要求,合理控制水位,做到自然干涸。
三、鳖苗放养
选择健康鳖苗,亲鳖(3龄以上)的放养时间为3-5月,早于水稻插秧;幼鳖(一冬龄)的放养时间为5-6月,插秧20天后放养。亲鳖放养量一般每亩50-200只;幼鳖一般每亩100-500只。放养前须将鳖苗消毒,先放养鳖的,要将鳖限制在沟坑内,待水稻返青后再取消限制。
四、共生管理
1.水稻管理。水稻合理疏植,以保障鳖的活动空间,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充足的阳光。插秧后,前期以浅水勤灌为主,田间水层不超过3-4厘米,穗分化后,逐步提高水位并保持10-15厘米。
2.饲养管理。鳖投喂饵料以鲜杂鱼为主,投饵量视天气、温度、鳖放养量及生长情况灵活把握,逐步增加。
3.水质调控。根据气温、水稻长势逐步增高田间水位,保持水位深不低于20厘米,并调控好水质。
4.病害防治。水稻病虫害以生态防控为主,通过水稻合理稀栽、生物诱虫灯等措施;加强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了治,驱赶鸟类。
五、起捕收获
捕获前1个月搁田。搁田时,灌“跑马水”,使鳖进入沟坑,可采用钩捕、地笼或清底翻挖等方式起捕鳖。
效益分析
去年,该农场采用该模式种植优质粳稻品种“南粳46”,养殖的甲鱼品种为“中华鳖日本品系”。到11月14日收割、捕捞,稻谷平均亩产500.24公斤,甲鱼每只均重0.8公斤,每只平均增重0.47公斤;大米每公斤销价15-20元,生态鳖售价每公斤160-200元,亩总产值超5万元。 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