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C2版)
二是弘扬体现共建共享的合作文化。各级供销社积极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一批供销文化馆、供销社史陈列馆,大力弘扬合作文化,引导更多农民走合作经济之路。把“办活动”作为强服务、展作为、树形象的重要手段,积极组织农产品展示展销和各类农业节庆活动。杭州、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等市供销社每年举办新春农产品展销会,奉化水蜜桃节、三门小海鲜节、浦江葡萄节等一大批节庆活动红红火火,供销社与城乡居民关系越来越密切。通过举办“国际合作社日”主题活动、“合作经济十佳”表彰活动等,传承和弘扬新时代供销合作社文化,感召和激励供销人更加积极有为地投身乡村振兴。
(四)顺应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趋势,积极创新乡村协同治理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治理作用,是乡村自治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协同治理的重要体现。各级供销社充分发挥农合联及其会员合作社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将乡村治理工作与为农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寓治理于服务之中,促进农村和谐美。
一是健全农合联治理结构。随着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乡村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血缘纽带逐渐弱化,而业缘纽带则不断强化。以业缘为纽带,对农民群体进行再组织,对乡村社会进行重构,是加强和改进乡村自治的重要途径。农合联作为以业缘为纽带的农民合作社的联合组织,将大量涉及业缘的村户关系、户户关系囿于其中,并通过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规范运行,实行有效自治,促进农户在合作社中、合作社在农合联中平等共处、共建共享。
二是寓乡村治理于农合联服务之中。制度性、长效性的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治理。各级供销社充分发挥农合联执委会作用和农合联服务合作社及农户的优势,建立健全农合联生产、供销、信用、环境服务体系和合作投资服务机制,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合作社及农户中实现更多农户平等参与、公平分享,进而促进乡村治理、社会和谐。慈溪市周巷镇农合联建立天潭农场说事点、腌制蔬菜协会说事点、宝绿蔬菜合作社说事点、润昌果蔬公司说事点等农合联会员固定说事点机制,形成了“有事好商量、众人事由众人商量”的民主新风。嵊州市供销社与市纪委、市委宣传部联合建立村嫂服务社,1万名村嫂倾听村民呼声、回应村民期盼、接受村民监督,劝出了和谐、议出了稳定、办出了发展、评出了清廉。
三是强化农合联党建引领。创新农合联党建方式,让党建为农合联插上“红色翅膀”、增添“红色引擎”,推动红色文化与合作文化走向融合,使农合联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展现“红色力量”,让党旗在农合联这一新型合作经济阵地上高高飘扬。近年来,余姚、北仑、海宁、临海等地供销社强化农合联执委会的职责担当,积极推进农合联党建引领工作,创新组织设置,营造工作载体,强化了组织带动、服务带动、帮扶带动、示范带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呈现出“党建引领-服务强化-生产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余姚市泗门镇农合联成立党建联盟,将9家蔬菜、禽蛋合作社(企业)会员党组织联合起来,集聚服务资源,开展零距离服务,打造“红色引擎”。临海市探索“全产业链”党建模式,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要求,以“产业链党支部+党小组”形式,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设置党小组,把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渗透到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在服务和帮助会员中展现党建引领作用。
奋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为实现“农民富”提供现实途径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最艰巨任务。发展壮大以农民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为主体的新型合作经济,是带动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各级供销社充分发挥农合联农民合作基金、资产经营公司的引领作用,引导农合联会员开展合作投资经营,加快形成以农民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合作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农民群众和村社组织普遍持股、共建共享、共创共富,走出一条民富村强的“农民富”现实路子。
(一)着力推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人才建设,全面夯实新型合作经济发展基础。让农民合作社、小微涉农企业等小资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经济合作社拥有安全的投资机会,是让农户普遍持股、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最现实最有效途径。各级供销社积极推动农合联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人才建设,建立健全合作投资服务机制,努力让农合联成为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的有效平台。
一是建立农民合作基金、资产经营公司制度,强化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的制度支撑。农民合作基金、资产经营公司两项制度是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的重要创新,是农合联开展为农服务、开发涉农产业、发展合作经济的重要服务手段。各级供销社积极推动农合联建立健全农民合作基金制度和资产经营公司制度,完善农民合作基金运行机制和资产经营公司运作方式,构建以农民合作基金为投资引领、资产经营公司为众筹服务、农合联会员和村社组织为主体力量的新型合作经济发展机制,促进农民群众普遍持股、共建共享、共创共富。目前,9个市、60个县(市、区)农合联建立了农民合作基金,总规模18.9亿元;11个市、78个县(市、区)农合联建立了资产经营公司,没有建立的也由供销社资产经营公司代为行使职能。
二是推动小农户、家庭农场入社和合作社联合,强化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的组织支撑。农民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等合作组织是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的主体力量。各级供销社面对小农户仍为数众多、家庭农场仍有不少游离合作社之外、得不到完整服务的实际,实施“小农户入社”“家庭农场入社”行动,鼓励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等非资金资产参股加入农合联会员合作社,让更多小农户分享合作红利、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引导家庭农场加入农合联会员合作社或领办合作社,带动更多小农户入社。
三是打造有信仰、会创新、能担当、善作为的合作经济铁军,强化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农村缺人才,尤缺合作经济人才。各级供销社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人才兴合”战略,解决梯队断档、数量不足、素质下降、流动困难等突出问题。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举办乡村振兴骨干培训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社合作、校企合作,构建“合作经济学院+涉农产业学院”的开放办学体系和农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创新发展链型合作经济和群型合作经济,着力探索新型合作经济发展方式。以农民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为主体的新型合作经济发展,既需要规范的投资主体,也需要有效的运作载体,还需要新型的经营主体。各级供销社顺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以产业农合联为链型合作经济发展载体、区域农合联为群型合作经济发展载体,构建以农民合作基金为引领、资产经营公司为众筹的合作投资服务机制,倡导有实力的供销社社有企业、农合联会员企业参入大股,引导农合联会员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众筹参股,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农旅一体化综合体,构建产业链各环节、产业群各方面的利益共同体。
一是打造以产业农合联为载体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链型合作经济。各级供销社针对“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模式中长期存在的合作社难以分享龙头企业加工流通环节增值的弊端,充分发挥产业农合联的载体作用和资产经营公司的众筹作用,引导产业农合联会员合作社、会员企业参股或创办龙头企业,构建“层层向上参股”的利益共享机制和“按交易额(量)返利”的二次分配机制,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重点打造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打造加工型产业化联合体。围绕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鼓励有实力的供销社社有企业、农合联会员企业发挥投资引领作用,引导相关合作社及联合社、企业等农合联会员共同投资改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前端农民合作社、后端物流营销企业建立按交易额(量)返利机制,形成按股分配与按量返利相结合的利益联结机制。第二种是打造流通型产业化联合体。围绕提升农产品市场服务功能,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市场配套发展生鲜超市、精品专卖店,带动农合联会员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开展农产品生产、收储、加工、物流、营销等服务,打造产加销一体化联合体。积极争取公益性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交由供销社建设和管护,发挥其对农合联会员生产的带动作用。特别是把优质绿色农产品从批发市场中分离出来,发展农业品牌化服务和高档农产品专供基地、连锁经营,形成“品牌引领+专供基地+连锁专营”的高档农产品产销服务格局。
二是打造以区域农合联为载体的农旅一体化综合体,发展群型合作经济。各级供销社针对乡村旅游业转型发展中投资主体大多为工商业主,村经济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小微企业等基本处于靠边站的实际,充分发挥区域农合联的载体作用和资产经营公司的众筹作用,创新要素入股方式,引导农民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有关企业等多方参股建设农旅产业发展平台,利用美丽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投资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农旅产业项目,构建按股分红的利益共享机制。打造了一批如余姚“美丽四明山”、瓯海“北林垟美丽乡村”、德清“梦里水乡”、安吉“田园鲁家”、柯桥“花香漓渚”、义乌“布谷鸟农业生态园”等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的农旅一体化综合体。
(三)积极创新产业合作扶贫模式,大胆实践新型合作经济扶贫道路。合作社是天生的扶贫组织,合作经济是最佳的扶贫方式。近年来,浙江省供销社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结对帮扶工作的决策部署,将新型合作经济引入产业扶贫领域,充分发挥组织、人才、资本、经营、产业等方面优势,积极参与跨省产业扶贫和省内结对帮扶,着力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扶贫合作经济,建立“帮扶资金量化折股、约定分红”机制和“生产要素参股入社、保底分红”机制,有效带动了扶贫对象共建共享、增收致富、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一是大力发展长毛兔产业扶贫合作经济。省供销社下属新大集团是我省畜产品进出口龙头企业,是全球最大毛衫出口企业。2015年3月,新大集团响应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号召,结合自身服装业务对兔毛原料的需求,到贵州省普安县并购德信兔业发展公司,成立贵州新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大集团占股71%),投资8000多万元在普安县建设长毛兔良繁中心、兔用饲料加工厂、长毛兔技术培训服务中心和养殖示范基地,实现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种兔供应、饲料生产、兔毛加工一体化经营,带动普安县贫困农户发展长毛兔养殖。至2018年底,建成养殖小区165个,兔存栏量16.7万只,兔毛产量290多吨,产值超过5000万元,带动养殖户765户(其中贫困户541户)。
二是大力发展蓝莓产业扶贫合作经济。浙江蓝美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苗木选育、技术服务、精深加工、渠道销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蓝莓全产业链企业。蓝莓适种区域广、产业链条长、加工用途多、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创业机会多,是绿色、健康、高效、共富产业。为发挥蓝莓产业的扶贫作用,2018年6月,省供销社兴合集团参股浙江蓝美公司,并推动蓝美公司到扶贫协作省份开展蓝莓产业扶贫。目前,蓝美公司已在浙江、四川、贵州、安徽、江西、湖南、河南、河北等8个省30多个县开展蓝莓产业扶贫。
三是大力发展茶产业扶贫合作经济。省供销社下属浙茶集团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研发和内外贸易于一体的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绿茶出口企业。我国中西部许多省份是产茶大省,但其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特别是茶叶销售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省份茶业企业和茶农合作社。多年来,浙茶集团利用自身的加工能力、销售网络和产品品牌,通过建立“浙茶集团+茶叶加工企业+茶农合作社”的联结机制,在贵州、四川、湖北等地建立22万亩原料茶种植基地和数十个茶叶加工基地,年收购茶叶3.2万吨,有效缓解了中西部贫困地区茶农茶叶销售难问题。2018年,浙茶集团投资2.8亿元在贵州省普安县建设茶产业园,主要涉及茶叶及茶衍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茶叶品牌运营和推广,打造茶园基地13万亩,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亿元,带动就业1000人,人均增收7500元,帮扶1.1万人脱贫。浙茶集团还全新打造“白叶一号”扶贫白茶品牌,承担安吉县黄杜村党员捐赠的在川湘黔三省四县种植的1500万株茶苗(约5000亩)“白叶一号”扶贫茶种植、制作技术指导和10年内全部销售工作。
第一作者系省供销社主任、省农合联执委会主任
宁波市奉化区供销社在全省首创政银险合作为农服务项目“农信盈”。图为农合联会员在办理“农信盈”签约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