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改革盘活万重山

——临安白沙村原支书夏玉云谈林权改革

  □本报记者 蔡希师
  白沙村地处杭州临安区的最北端,因是太湖水系的发源地,又被称为“太湖源头第一村”。几十年来,该村经历了从“卖木头”到“卖山货”到“卖生态”,从“砍树”到“种树”到“看树”的演进,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山乡可持续发展之路。曾任该村村支书20余年的夏玉云,见证了白沙人从贫穷落后到如今的洋房小车:“通过林改,我们留下了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
  白沙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山村,开门见大山,林多地少。以前,村民们靠山吃山,在山地里种些杂粮来维持温饱,青黄不接时还要依靠国家的救济粮。1983年,白沙村实行山林承包到户后,村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大家急于致富,拿起斧头纷纷上山,卖木头、卖木碳。”夏玉云告诉记者,到了1987年,白沙村的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91.9%锐减到了60.4%。
  常年伐木,严重破坏了村里原本优良的生态环境,惩罚随之到来。1988年,白沙村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导致山体滑坡,房屋倒塌,道路冲垮,村落“遍体鳞伤”。能砍的树越来越少,收入来源也随之减少。“山光人穷”的恶性循环,让白沙村成了有名的贫困村,年轻人纷纷远走他乡。在大自然的警示下,残酷的现实让白沙村人认识到,树再砍下去,不光自己要没饭吃了,子孙的饭也要被吃光了。这是一条死路,改变势在必行。
  1989年,白沙村按照上面的政策,实行封山育林。在林业专家的指导下,探索“扔掉斧头也能致富”的新路:开发利用非木质林产品资源,从卖木头转至卖山货。村干部带头,发展“山核桃+笋干+茶叶”的新产业,卖茶叶、卖笋干、卖山核桃。
  放下斧头、靠上枝头的做法,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1990年,全村砍伐了500立方米的木材,人均收入只有840元;1997年,全村只伐木30立方米,人均收入却达到了3400多元,其中来自非木质林产品的收入占到了90%以上。
  但卖山货资源有限,农民收入要持续快速增长,突破的难度很大。“集体有山无力开发,群众有力无山开发”的窘境逐渐突显。村民们迫切希望,这片他们精心养护10年的青山,能带来更多的实惠。
  1998年3月,临安根据中央政策,在乡村开展山林流转试点,将集体的统管山和农户手中的闲置林地推向市场。白沙村积极行动,于当年通过山林经营权流转,引进资金,开发临安首个以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的“太湖源生态旅游景区”,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景区开业当年,白沙村接待游客10万余人,旅游收入100多万元。村民们顺势在景区开设摊位和茶室,销售自产的茶叶、笋干、山核桃等土特产。仅此一项,每年就能收入300多万元。
  2001年,政府进一步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白沙村延长了农民山林承包期,颁发了林权证,将旅游公司的山林使用权流转期限从25年延长至50年,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和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借助太湖源景区的优势,白沙村的“农家乐”日益红火,看树赏景买山货,玩、吃、住、购一条龙,森林保护和生态旅游迈上了新台阶,名声日盛。
  如今,全村已有农家乐、民宿经营户194户,床位近7000张,分布在9个自然村,带动了全村97%的劳动力,还吸纳了500多外来工。白沙这个太湖源头第一村,用实践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乡村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赢之歌,被誉为“山区综合可持续发展的临安模式”。
■记者手记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被一些专家称为是一场藏于绿叶之下的革命。山还是这座山,“吃”法变一变,效果两重天。白沙人的“三步曲”,实现了由卖木头、卖山货到卖生态的进步,演绎了一个“三生共赢”的完美故事。
  在国家林业改革政策的推动下,如今的浙江山区,通过完善林权政策,明晰产权,规范管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逐步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山区、林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释放了巨大的生态红利。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至2018年底,全省已建林业股份制合作组织5072家、家庭林场2223个,发展林业大户4202户、“林保姆”式专业户3.58万户,发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1379本,累计流转林地超过1600万亩。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村像白沙村一样,走上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发展之路。
  林改一步棋,盘活万重山。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60多个县域、500多个乡镇、2000多个行政村、34万人直接从事森林旅游和休闲服务经营,带动社会就业136万人,人均收入3万余元。真正实现了资源增长、林农增收、生态良好、山区和谐的改革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多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