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伟
畜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保障食品安全的民生产业。在我省大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浙江畜牧业要紧抓机遇,加快推进以生猪为主导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生态高效、安全放心、保供有力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一、浙江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畜牧业经历了千家万户散养、规模养殖、生态养殖、美丽畜牧业建设等不同发展阶段,尤其是2013年以来,在生态环境紧约束的倒逼下,加快了转型发展、升级提档,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18年,全省生猪、家禽、奶牛饲养量分别为1527万头、2.69亿羽、5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16万吨、36万吨和18万吨,畜牧业产值33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5%。
(一)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养殖不污染环境成为共识,保留下来的规模猪(牛)场全部完成养殖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改造,全省环境承载率控制在40%以内。绿色发展机制不断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循环利用、病死动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保险联动”无害化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省市县三级创建美丽牧场2000余家,4个市34个县开展整建制示范创建,畜牧业与环境更加和谐。(二)产业质量明显提升。畜禽养殖规模化、设施化、科技化水平大幅提升,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化比例84%,高出全国30多个百分点;年出栏3000头以上养猪场自动化设施化率达65%以上;母猪PSY指数(指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是衡量猪场效益和母猪繁殖率的重要指标)达20头,高出全国平均4头以上;奶牛年均产量8吨以上,湖羊、浙系长毛兔、浙江浆蜂等生产性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主体素质明显提升,“农创客”“牧二代”从事畜牧业明显增加。(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肉类结构中猪肉占比下降,湖羊、土鸡、土蜂蜜等特色优质畜产品供给不断加大。以龙头企业、大型养殖场、畜牧合作社为依托,不断向精深加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涌现出一批高产值、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全产业链,部分美丽牧场开始向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延伸拓展,成为畜牧业新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四)产业管理更加高效。在“最多跑一次”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建立智慧畜牧云平台,实现养殖、屠宰、调运监管、行政审批等全方位智能化监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主体意识、防控机制、监管手段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我省畜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畜产品自给率不高,猪肉自给率不足50%,在全国产能普遍下降、市场供应偏紧的形势下,猪肉保供稳价压力较大;产业层次还不够高,规模化、设施化、产业化、PSY指数、生物安全水平、主体素质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与非洲猪瘟防控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产业结构不够均衡,特色精品和精深加工发展不足,差异化、个性化消费供给不充分,与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还有差距。
二、准确把握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猪产业为主导,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六化”为引领,构建起绿色安全、生产高效、产品多元、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标准化。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包括生产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涉及养殖场规划设计、设施装备、引种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产品质量管控等环节。对标一流,制(修)订一批高要求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综合运用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市场驱动等综合措施,加强和督促标准执行到位。
——绿色化。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主要通过清洁生产、安全管控和产品认证等,实现畜牧业高品质、高效益和对环境低影响。“清洁”就是加强全过程清洁化生产,减少畜禽粪污和臭气向环境排放。“安全”就是通过投入品管控、养殖环境改善、动物疫病防控、动物福利增加等,实现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优质”就是开展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和品牌培育,实现优质优价。
——规模化。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重点通过新(扩)建、并购重组等,提升畜牧业生产规模和规模效益,实现“小变大、大变强、强变优”。主体规模上,万头以上猪场将成为产业主导,家禽、奶牛产业更加集聚,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规模效益上,通过节本增效、品牌溢价、合作带动等,提高养殖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循环化。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坚持养殖不污染环境底线,以农牧对接为核心,围绕种植业和养殖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构建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系统,促进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数字化。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手段,主要包括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交易数字化,推进畜牧业向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生产数字化,就是建立养殖环节“数字大脑”,实行智能化管理。管理数字化,就是升级智慧畜牧业云平台,开展畜牧行业的大数据分析,成为方便实用的掌上办事、移动办公工具。交易数字化,借助大型电商平台,建立从养殖、储运到销售的线上线下无缝连接的渠道。
——基地化。这是高质量发展的依托,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支持养殖主体合理集聚,建立一批生猪等主要畜产品保供基地。利用畜牧产业链长的优势,打造一批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3-5个“百万级”生猪产能全产业链骨干企业。
三、加快浙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六化”为引领,以保供、安全、稳价为目标,以主体培育为抓手,在以下几方面聚焦发力:(一)聚焦增量提质。一要以生猪增量为重点,在全省新建30家左右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标杆性现代化猪场和60家左右年出栏万头以上的标准化猪场,力争到2021年,全省生猪出栏稳定在1400万头以上,自给率达70%以上,基本形成以大企业为保供主力,中小型农牧结合家庭牧场为补充的畜牧生产体系。二要立足我省特色优势畜禽品种,大力发展“两头乌”猪、优质土鸡、湖羊、蜜蜂、奶业等特色精品畜牧业,满足老百姓多样化消费需求,做强浙江精品牧业名片。三要培育全产业链融合企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拓展,不断做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品牌、做优产品、做好服务,让三产融合成为新的增长点。四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种质资源大省优势,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新建家禽、地方猪等基因库,努力培育一批核心种业企业和育种平台,不断提升浙江畜禽种业竞争力。(二)聚焦安全防控。构建完善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三级防控网络”,努力保障畜牧业安全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一要压实各类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动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筑牢主体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二要在村域、镇域、县域、市域范围内,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产业协会对所辖范围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责任机制,加强区域化联防联控,筑牢区域防控的第二道防线。三要提升省际公路动物卫生检查站综合检查能力,严格省外调运监管和调运风险评估,筑牢以夯实屏障为主的省际防控的第三道防线。同时,加强动物疫病、畜产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和监测,强化行政执法检查倒逼。(三)聚焦绿色发展。以畜牧业绿色发展整建制推进和美丽牧场建设为重点,深化和丰富绿色发展内涵。一要加大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力度,加快推广应用养殖臭气综合治理技术,严查严打严管养殖污染环境行为。二要深化美丽牧场建设,由猪牛羊场建设向全品种拓展,在环境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产品美、收入美。三要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制定推广绿色生产标准,支持企业建设冷链体系,逐步构建生产标准化、流通冷链化、监管规范化的畜产品安全供给体系。(四)聚焦科技创新。以“养殖、治理、管理”三大领域为重点,以数字化管理为目标,以产业技术团队为支撑,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先进科技集成示范。一要加快养殖领域技术创新。加大大型数字化养殖场建设,大力推广自动化喂料、自动化清粪、智能化控温等现代设施装备,使养殖从“场”向“厂”转变,有效提升科学饲养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二要加快治理领域技术创新。重点围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生产能力提升、养殖污染治理等,大力推广应用节水、节料、减臭、节药等技术及先进适用科学养殖模式,促进畜禽养殖场依靠科技提升生产能力和治理水平。三要加快管理领域技术创新。按照省政府数字化转型要求,以生猪为重点,构建完善畜禽从出生到死亡各环节,涵盖饲料兽药投入品、养殖、防疫、流通、屠宰、无害化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全链条数据库,实现管理服务智能化。(五)聚焦支撑保障。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关于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重点,围绕“人、财、物”落实和政策供给落地,不断完善畜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一要加强队伍建设,以管理队伍体系、“三农六方”科技队伍体系和基层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强首席专家、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培育整合,强化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二要加大新型畜牧主体、“牧二代”培养,培育一批视野开拓、思维创新,有创劲、想干事的畜牧业企业家。三要加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测、省际公路检查站等体系建设,增强官方兽医配备,完善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夯实基层畜牧兽医保障体系。四要围绕省政府出台的用地、环评、财政、金融、考核等一揽子政策,加强统筹谋划与指导服务,完善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确保政策制度真正落地,取得实效。
作者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