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勇进
嵊州市是水稻种植大县,历来十分重视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现代种业发展,以“看禾选种”水稻新优品种展示永久性核心区建设为载体,全面整合资源、全力集合技术、全程融合产业,打造了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粮油产业“好品种展示”平台。自2017年以来,该平台共展示各类水稻新品种441个,累计接待省内外近70个县(市、区)代表、种粮大户等参观人员5000余人次。今年,嵊州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被列为国家级水稻新品种核心展示区、国家级水稻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水稻文化公园。
全面整合资源,为种子“逐梦”提供舞台
全面整合政策、技术、土地等资源要素,实现各类资源要素有机融合、有效激发。
整合政策资源。我市积极整合政策和资金资源,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政策意见》《关于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政策中,明确规定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同时,积极争取省、市领导重视,争取到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田间观景台、道路拓宽硬化、大型电子屏、基地总部大门和围墙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技术资源。积极与省种子管理总站、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单位开展科研合作,进行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展示示范工作,建成省水稻高产示范基地、省“0406”计划新品种展示等示范基地;与各级农业科研院校、种子企业以及种子管理机构相互配合,打造集中展示新品种的田间平台;组建嵊州市粮油产业创新服务团队,组成专业的技术专家团队,做好良种筛选工作,开展水稻新品种筛选试验。
整合土地资源。在原有230亩“看禾选种”展示示范区的基础上,今年又由市政府出资金300万元,流转周边农户土地106.2亩,将“看禾选种”展示示范区拓展至508亩。同时拓宽、新建示范基地排水渠,扩建蓄水池2500立方米并配套泵站,增强区域抗旱能力,使示范品种的优育得到充分保障。
全力集合技术,为种子“亮相”编排节目
立足绿色发展理念,集合技术科学管理,着力筛选一批优质高产高效水稻推广新品种。
推广“三新”技术。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推广工作。新引进全国各地包括杂交稻、常规稻、专用稻、早稻、彩色稻等类型新品种,特别是具有节水节肥节药等特点的新品种,以及优质专用、适宜机械化的突破性新品种,开展区试、新品种展示以及试种;建成集中连片水田500亩、育秧大棚1200平方米、播种流水线5条;新配备耙插收碾机械、植保无人机等22台套。
践行生态种养理念。统筹整合美丽田园、循环农业、绿色防控、机器换人创建等工作,优化调整展示示范区内空间布局及内部结构,努力构建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生产全程清洁、环境持续优化的发展格局。目前,示范区内田块整齐划一,观赏效果良好;田间病虫害程度低,化肥农药减量,农业废弃物得到循环使用;农业机械化完善,机器换人程度高。
强化田间管理。持续推进“良种良法良制”结合、“良机良肥良药”优化,使新品种展示更接近大田生产实际,栽培技术精简实用。统一采用恒温箱催芽及基质育苗技术;根据品种不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进行合理施肥;实施深耕改土、合理密植、合理控水施肥,采用太阳能诱杀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手段;实行统一移栽、统一除草、统一水分管理、统一测产验收等科学的田间管理方式。
全程融合产业,为种子“出彩”设计高潮
实施“稻米+”模式,将农业生产与农业加工、旅游观光融合,实现提质增收。
升级美丽田园。在稻田四周及田间小路两侧,种植孔雀草、百日草、波斯菊等花草品种;探索水稻与青蛙、鲤鱼、泥鳅等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改造原有农田排水沟渠,兼顾农田排水、污染拦截等功能,建成生态沟渠系统;利用彩色水稻品种拼成相关主题图案,增强田园观赏性。美丽田园、立体种养、生态沟渠、彩色稻画作等有机融合,不断助力生态休闲农业发展。
打造水稻公园。突出稻作文化的特点,筹划建造水稻历史博物馆、水稻文化围墙等,使园区逐步由水稻种植向新技术应用示范延伸,由普通水田向休闲公园提升,由品种示范向文化展示发展,打造国家级水稻新品种核心展示区、国家级水稻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水稻文化公园。
评选优质品种。开展人气品种评选、“好味稻”评选等活动,先后筛选出了“嘉丰优2号”“中浙优8号”“甬优1540”等一大批农民愿意种、消费者喜欢吃的优、新、特品种,加快推动稻米生产向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作者系嵊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