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猪倌”陈松木种优质旱稻增收
“今年,我种了200多亩的旱稻新品种‘沪优2号’,已经收割稻谷7.5万公斤。”近日,衢州市衢江区全旺镇种粮大户陈松木高兴地说,这旱稻虽然产量不高,但品质优,加工出的大米做成饭后清口、糯香,消费者十分喜欢。“散装的大米每公斤卖7元,我已经卖了3500公斤。”
今年49岁的陈松木是全旺镇柴公岗村人。“以前家里穷,我30岁才结婚,当时住的是泥墙屋。”婚后,陈松木与妻子为了改变贫穷的面貌,开始一边种田一边养猪。最初,他流转了20多亩地种粮,插秧、收割基本上都是夫妻俩自己干,非常辛苦。但付出总有回报,那年他种粮利润有2万元。之后,他把种粮面积扩大到50亩。
“养猪也是逐年扩栏的,最多一年有存栏母猪10头,经济效益不错。”陈松木说,经过10年的辛苦劳动,他终于在2010年投入18万元建了幢三层楼房。
2013年,陈松木办起伟芳家庭农场,将种粮面积扩大到近200亩。“我们村的田地是半丘陵,种粮适合直播。”陈松木介绍,水稻直播技术是一项轻型简便的栽培技术,它省去了育秧与插(抛)秧两个重要生产环节,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加上科学的水肥管理等配套技术措施,当年,他种粮的利润有四五万元。
“后来,生猪禁养,我更是一门心思种粮。”2017年,陈松木的种粮面积扩大到400亩。2018年,在衢江农商行的贷款支持下,陈松木流转了900多亩土地种粮。今年,种粮面积达到1100多亩。
“以前我种水稻,收割是雇用别人的收割机收割的。”陈松木说,到了2018年他自己购了一台收割机。“种粮的政策好,不仅种粮面积有补贴,购收割机也有补贴,这一台收割机自己只付了8.3万元。”
针对不少新开发的土地,陈松木开始摸索旱稻的栽培。“去年,我引进了旱稻新品种‘沪优2号’,试种了60亩。”陈松木说,为了栽培出无公害的优质大米,在田间管理上他只在水稻秧苗期间治一次虫,施肥不施化肥,用的是有机肥。这旱稻收割后,亩产虽然只有350公斤,但加工出的大米品质好。
“我将大米拿到东阳、衢州本地的一些农家乐推广,顾客吃了个个叫好。”陈松木说,这大米品质好,关键是他栽培的田地处于山区,四周青山,云雾袅绕,生态环境好,稻田灌溉的水是水库里的清水。
去年,全旺镇政府组织了十几家农户,现场把他们种的大米煮成米饭,再一一叫人品尝。结果,陈松木提供的大米,煮出的米饭最香最有味道。“在全旺镇政府推广下,一些单位、公司的食堂纷纷前来采购我的大米,每公斤价格7元,还供不应求。”陈松木说,东阳的一个客商,每个月要销售他的大米1500公斤。前段时间,农场大米来不及加工,这客商连着打电话来催。
今年,陈松木种了200多亩的旱稻新品种“沪优2号”。“我已经注册了商标,叫仙岩溪牌精米。”陈松木说,随着大米销售渠道的拓展,下一步他要带动村民与种粮大户一起种“沪优2号”,“他们按照我的方法栽培,我可以收购他们的稻谷,再加工成大米销售,一起发展壮大无公害旱稻的生产,带动他们增收。” 胡宗仁 邱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