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农博·看点

来这里,看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方略下,强村富民天地宽

  □本报记者 李曜清 文/摄
  多年来,浙江的扶贫开发工作可圈可点:在全国率先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摘帽”,低收入农户年收入过万,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从解决绝对贫困向减缓相对贫困的历史性跃迁。
  本届农博会特设精准扶贫展区,展示我省人群扶贫、区域扶贫和集体经济“消薄”成果,从中可以看到许多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之所以能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信息。
瞄准低收入群体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蝴蝶成双翅膀翘,彩带一条束郎腰;太短娘女接上织,太长连娘一起绕。”这是畲族山歌《带子歌》里的唱段,歌词里提到的“彩带”是畲族女孩送给情郎的定情信物,又叫“定亲带”。在今年浙江农博会精准扶贫展区,蓝延兰正编织着这样的彩带。
  蓝延兰是景宁县有名的彩带编织艺人,也是省“非遗”传承人。据她介绍,织彩带的工艺十分复杂,要用一双巧手织出代代流传下来的独特图案,这些图案承载着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美好祝愿。
  2017年,蓝延兰带着她的彩带一起上过央视的《我有传家宝》节目。节目播出后,蓝延兰和畲族彩带第一次被全国观众所认识和喜爱。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蓝延兰决心把这项古老的民族技艺传承下去。她在景宁县鹤溪街道东弄村建起了畲族彩带馆,开班收徒教起了彩带编织。
  蓝延兰现在每年都要带上百名徒弟,几年下来已累计培训800多人。特别是不少留守畲寨的少数民族妇女,靠着蓝延兰传授的技艺在家编织彩带,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每户平均年增收可达1万元以上。
  蓝延兰所在的景宁县地处浙西山区,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环境优美却资源贫乏,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近年来,针对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体,景宁通过金融扶贫、产业帮扶、易地搬迁、社会兜底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开展扶贫增收。全县低收入农户从2013年的16362户减少到现在的5515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129元增加到18170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8588元增加到17220元。
  近年来,我省以强化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收入水平、提升生活质量为主线,相继实施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低收入农户倍增、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三大工程,不断推动从开发性扶贫为主向社会保障性扶贫与开发性扶贫并重转变、从阶段性政策性扶贫向常态化制度性扶贫转变、从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向实现全面小康转变。
挖掘产业新优势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慢
  这次农博会,江山市带来了猕猴桃、茶叶、橘子等扶贫产业项目的农产品。
  俗话说得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脱贫攻坚工作亦是如此。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成为推动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
  2018年度,江山市在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实绩考核中位居第一。2015年以来,该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超过15%,其中2017年、2018年增幅分别为全省第一、第二。“我们坚持精准识别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采取固定收益分红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则采取就业创业帮扶。”江山市扶贫办主任徐娟芳告诉记者。
  为了帮扶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江山探索出了一条由扶贫部门立项补助,村级组织入股实施,新型农业主体承包经营,集体与低收入农户共同受益的新路子,新建57个扶贫产业项目,项目经营权外包所得收益70%给予2985户低收入农户分红,户均年收益在2000元以上。
  扶贫既要“实”,也要“巧”。“互联网+”的创新方式也让不少扶贫项目实现了“弯道超车”。浙江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农村互联网平台,这次他们重点展示的是“赶街村货”业务。据企业市场部负责人刘鹏介绍,“赶街村货”是这家企业去年推出的县域生鲜农产品新零售平台。遂昌县的村货店开业一年来,帮助当地1000余户农民销售山茶油、土猪、大米等农特产品,带动每户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目前,“赶街村货”已在省内的遂昌、松阳、龙泉、龙游等县市和四川、陕西、湖北等省落地。
  多年来,我省把促进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融入“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中,通过深入实施山海协作、产业振兴计划和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挖掘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推动省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2002年至2018年,26县GDP年均增长10.7%,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1.3%,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
壮大村集体经济强村路上一个都不能落
  源头花漫处,踏石问轻舟。在农博会上,每逢有领导来到扶贫展区永嘉板块参观,展位负责人都会自豪地介绍一个名叫源头的村。从楠溪江上游的一个落后村到游客盈门的“网红村”,永嘉县岩坦镇源头村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
  源头村由原先的岩门村、源头村两个小村合并而来。在上半年村规模优化调整前期,镇里通过实地调研决定发展皮划艇漂流项目。
  4月底,岩坦镇所辖的48个行政村采用“项目众筹,村村分红”的新型投资方式,投入1200万元,正式启动楠溪源头皮划艇漂流项目。具体来说,就是每个村以村为单位出资入股该项目,盈利后按比例分红。对于个别资金薄弱的村子,镇里联络永嘉农商行寻求合作,以授信贷款形式补足资金缺口。
  源头村村委会主任陈小静表示,皮划艇一开划,源头村就此翻篇。今年,村里通过参与皮划艇漂流项目,大大带动了休闲旅游和农业观光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160万元,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8500元,实现从经济薄弱村到经济收入强村、从重点帮扶村到扶贫示范村的转变。
  2017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2018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2018-2022年)》;2019年,我省开展了“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专项行动。持续接力,久久为功。截至今年10月,全省20645个行政村,已有19853个达到“年收入达到1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标准,占比达96.16%;6920个省定薄弱村,已有6698个达到标准,占比达96.79%。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