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浙江农技推广

  编者按:
2015年至2017年,我省开展了第一轮蔬菜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3年内共投入省级财政资金400万元,建立区域试验站5个,示范县36个,示范基地75个,其中核心基地面积11617亩,辐射带动面积23.3万亩。重点试验示范了特色主导蔬菜品种关键技术、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菜稻轮作模式、水生蔬菜立体种养模式、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蔬菜绿色防控技术、蔬菜机械化轻简化技术等技术和模式。
  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等形式,共培训人员1.6万人次,示范带动、推广应用相关品种和技术118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平均亩节本增效1959元,总增效1887万元;辐射基地平均亩节本增效1071元,总增效2.69亿元,合计总增效2.88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现对我省蔬菜产业技术项目成果做专题介绍,以飨读者。
创新集成两项蔬菜轻简化生产技术
  一是开展由浙江大学牵头主持的“夏秋季速生叶菜适栽品种筛选及轻简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研究,通过品种筛选,筛选直播机、深松机等耕作栽培机械,试验草害及虫害防控技术,集成夏秋高温季节速生白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每亩每茬可以减少劳动用工4工。
  制订生产技术规程,筛选出高产、耐热性强、产品符合我省消费市场的速生白菜品种8个,其中“早熟长江5号”等“苗用型”大白菜新优品种4个、“金品104”等青梗菜新优品种4个,播种24天和35天后亩产量分别能达到1100公斤和1700公斤。
  项目团队建立了多个速生叶菜示范片,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10多万亩次,亩增产400公斤以上,每亩节本增效2000元。
  二是开展《大棚瓜菜水稻轮作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示范》项目研究,通过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与技术创新,适当提高大棚设施的高度和宽度,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能在大棚内作业的多功能旋耕机、菜田直播机、开沟机、深松机等实用新型机械,建立示范点,提高菜稻轮作的全程机械化水平,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缓解农民季节雇工难和雇工贵的问题。
  针对大部分水稻收割机体型较大,不能进到棚内收割的难题,引进示范了适宜在大棚内进行水稻收割的小型水稻收割机械,可明显减轻劳动强度,每亩可节约收割和脱粒等劳动成本300元。
  项目团队共建立了3个示范点,其中核心基地245亩,辐射面积达到9844亩。其中湖州示范点示范引进了菜田直播机、开沟机、旋耕机、作畦机等机械,使得开沟、做畦等劳动效率比原先提高了近6倍,整个生产过程可比原先节省近一倍的劳动用工,播种工效可提高150倍,每亩每年可以增加效益 812元。
集成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
  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被列入省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之一,具有省工省力、操作简便、缓苗迅速、节约种子、肥药双减、育苗成活率高和有利于抗台避灾等优点,蔬菜可提早上市,增产增效明显。
  依托宁波等区域试验站,重点集成熟化了西甜瓜集约化育苗技术,筛选出“甬砧7号”砧木,集成制定了西甜瓜嫁接育苗技术规程,印制了全省茄果类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模式图。同时在余姚、嘉善、苍南等县建立了9个育苗示范基地,开展茄果类、西甜瓜、西蓝花和瓠瓜等育苗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提高优质苗率,核心基地育苗近2亿株,应用面积9万多亩,仅育苗一项就增效274万元。
  如项目团队在苍南示范点培育番茄黄瓜苗178.6万株,节省用种7%,病害发病率降低10%,种植大田可减少用药1-2次,每亩节约用工1.2工,节省开支80元。
示范水生蔬菜立体种养提质增效模式
  项目团队在余杭、秀洲、景宁等地建立4个示范点,示范藕(茭白)套养鱼(泥鳅、鳖)等立体种养模式,示范面积857亩,示范基地提质增效114.5万元。
  余杭示范点在莲藕立叶10天后,每亩放养100只幼鳖(250克/只),然后从藕田改造、莲藕种植、田间管理、莲藕采收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关键技术,可亩产莲藕7000元,甲鱼60千克,产值6000元,合计每亩增效1330元,还能减少两次农药使用,生态效益明显。
  秀洲示范点示范莲藕生态套养泥鳅模式、莲藕生态套养黑鱼模式和莲藕生态套养甲鱼模式,示范面积合计77亩,平均亩产量2350公斤,亩增效4595万元。
集成推广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充分利用喷滴灌系统进行施肥,从而达到节水节肥、提质增效、省工省力的目的。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项目团队依托温州、衢州、勿忘农区域试验站,重点开展了番茄、樱桃番茄、辣椒、黄瓜水肥一体化技术熟化,形成5套施肥方案。如番茄半程水肥一体化方案,采用亩施用商品有机肥1000公斤,硫酸镁20公斤,第一花序果实开始膨大时施用高钾型水溶肥,用量为每亩每次(9-6-26+Te)5千克,间隔10天滴灌一次,春季共施用6-8次,结合叶面喷施高钙型中微量元素肥料,15-20天施用一次,共用3-4次,效果良好。
  项目团队在吴兴、长兴等地建立了5个示范点,核心基地面积为462亩,辐射应用面积达到7032亩,示范了芦笋、辣椒、番茄、黄瓜等水肥一体化技术,节肥省工提质增效明显。
创新大棚芦笋促早栽培关键技术
  开展研究《大棚芦笋周年生产关键技术与高效生产模式研究》项目,筛选并培育出在大棚内种植的芦笋优良新品种,研发了芦笋冬春促早发栽培技术,比以往提前20天左右出笋,早春芦笋嫩茎产量增加26%,2月初就可以提前收割,采收期能比传统栽培模式延长45天,芦笋亩产量可达2500公斤以上,亩增产65%以上,亩增效益4600元。
  项目团队在富阳建立了高密度白芦笋促早栽培示范点,1月中旬密植,3月19日出笋,4月底结束,白芦笋亩产值达到5540元。
  研制茄果类、瓜类蔬菜育苗专用基质配方各1个。
  研究建立了杏鲍菇菇渣无害化处理和质量控制技术规范1套,研发茄果类、瓜类蔬菜育苗专用基质配方各1个,建立茄果类(番茄)、瓜类(黄瓜)专用育苗基质相配套的育苗技术各1套。2个专用基质配方均可替代草炭等不可再生资源50%以上,育苗效果与“金色3号”相当。
试验示范推广菜稻轮作稳粮增效模式
  总结集成推广番茄、茄子、草莓、甜瓜、瓠瓜、生姜等与水稻轮作的菜稻轮作模式,通过选择适宜瓜菜、水稻品种,合理安排茬口搭配、栽培管理与肥水运筹,应用大棚多层覆盖、气泡膜保温等越冬保温防寒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总结并完善相关配套关键技术,制定生产技术规程,提高了产量品质效益。
  项目团队在南湖、嘉善、南浔、兰溪等地建立了9个核心基地,分别示范大棚蔬菜/露地蔬菜和水稻轮作模式,集成了机械化省力化栽培等关键技术,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利用率,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目标。比如,嘉善示范基地开展瓜稻轮作模式后,甜瓜平均亩增效高达2744元。同时,通过菜稻轮作,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展示推广一批瓜菜主导品种及配套关键技术
  一是依托5个区域试验站,重点示范展示了“钱塘金珠”“瓯秀”番茄、“甬甜7号”“甬甜5号”甜瓜、“浙茭3号”“浙茭6号”茭白、“碧翠19”黄瓜、“越心”“浙樱粉1号”草莓、“衢椒1号”辣椒等一批优良主导品种,并集成熟化配套的关键技术,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推广。
  二是在临安、富阳、龙湾、三门、江山、龙泉等地建立了13个示范点,基地面积共1062亩,辐射面积达到36843亩,对近年来育成的甜瓜、草莓、芦笋、瓠瓜、茄子等新品种及配套关键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如在龙泉示范点引进示范了“引茄”“冠王”“杭茄一号”茄子新品种,进行产量、光泽度、抗病性和商品性等对比,并进行栽培密度等试验,总结山地茄子的高效种植模式。
示范推广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项目团队在建德、磐安、东阳、景宁、遂昌、定海等地建立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6个,面积1243亩,主要对近年来公众十分关注的草莓、茭白及四季豆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主要采用农业防治,推广色板、杀虫灯、防虫网、昆虫性诱剂、蜜源植物诱杀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减少用药次数和农药用量,示范点合计节本增效132万元,辐射面积1.45万亩。
  在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推广色板诱杀、捕食螨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制定标准化生产模式图,提升草莓产量及品质,提高产业化水平。
  在茭白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购置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虫剂,示范物理生物方法防治茭白病虫害技术。其中景宁示范点推广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基地的频振式杀虫灯使用全覆盖,有效减少了农药用量,每亩节约农药成本37.5元,节约治虫用工2工,合计每亩可节约成本277.5元,同时提高了茭白品质。
本版内容由省农技推广中心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