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华
近年来,一些村庄发展得法、成绩斐然,各项工作都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因之集各种荣誉于一身,百姓俗称为“明星村”。但是,媒体走访发现,高光之下,“明星村”也有自己的烦恼:观摩多、赞助多、采访多,弄得村民疲惫不堪。
“明星村”之所以能成为“明星村”,除了党的好政策,还是村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打造“明星村”,既需要村“两委”班子坚强领导,带领乡亲们紧贴当地实际做好产业,更需要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二者缺一不可。对这样的经验,适当的观摩、采访,可以让其他村庄取得“真经”,也能激励“明星村”干部群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然而,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观摩、采访、赞助过多过滥,村干部不得不疲于应付,就没有精力思考和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了。同样,牵扯农民大量精力,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会伤害干事热情。久而久之,“明星村”可能沦为“落后村”,重蹈“伤仲永”的故事。
打造“明星村”不容易,既要利用好,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还要维护好,让其持续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领头羊。“明星村”只有依靠全体村民不懈努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积累更好更多的经验和做法。因此,我们要给“明星村”留更多干事创业的时间,为他们减减负,这就需要在转变观念、完善制度、改进作风等方面下“绣花”功夫。
思想观念决定具体行动。“明星村”并非一劳永逸,而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谋划发展。所以,上级领导要自觉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明星村”自身发展和榜样示范的关系。比如:统筹安排观摩、采访、赞助的规模和次数,视情安排一些联合采访,防止过多过频,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给“明星村”减负,应注重立足农村实际,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机制,用刚性制度管人管事。
作风问题无小事。观摩、采访和赞助同样概莫能外。必须实事求是、改进作风,树立正确发展理念,尊重农村发展客观规律,既不拔苗助长,也不深藏不露,避免用“明星村”这个“盆景”损伤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风景”。否则,将会得不偿失,害人害己。
给“明星村”减负,既要营造浓厚氛围,更要抓好工作落实、付诸实际行动,特别是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带动全社会为“明星村”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加亮丽的“乡村名片”。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