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2018年度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显示,湖州市以优异成绩蝉联全省第一,勇夺“六连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跑出“湖州速度”。
近年来,湖州农业农机化、信息化和设施化得到长足发展,融入农业种植养殖各产业、渗透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器换人”“设施增地”提升了农业集约化、智慧化发展水平,更为湖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当前生产关系结构下,传统单一的种植或者养殖模式,早已失去优势。要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基础。
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的锋盛家庭农场是一家专门从事湖羊养殖、种羊繁育和农作物种植的主体,现存栏湖羊3500余头,年供种能力800只,年产值500万元。农场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条“湖羊养殖+作物种植+羊粪肥田”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锋盛家庭农场场主费明锋介绍,农场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离地平养羊舍,并引进了农作物种植、湖羊养殖管理等的全程机械化成套装备,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操作。除了自有资源,农场大量收购周边农户的农作物秸秆,经机械化粉碎、加工处理后,每年可将4000余吨秸秆制成优质湖羊饲料,在降低种养成本,节约人力的同时,还做到“变废为宝”,避免环境污染。
近年来,湖州市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培育了一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据初步统计,全市已累计投入3.17亿元,拉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投入超12亿元,新增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累计建成693.7万平方米的农业设施大棚,478个现代农业园区。
通过政府主导、规划引领、政策扶持、项目化建设和市场化运作,去年,湖州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56%,其中水稻产业达86.66%,农业设施化栽培面积比2012年净增5万亩。
信息化助推,产业加快融合
“我们通过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湖州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湖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沈杰是国内物联网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谁都没想到,这位物联网界的“牛人”在功成名就时,竟辞去了科研机构的职务,回到家乡湖州创办了庆渔堂科技公司,把最“时髦”的物联网技术引入了家乡的渔业产业。“通过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的运用,能够对水体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养殖户可以通过APP在手机端实时查看水质情况并远程控制相关设备。”沈杰介绍,这项技术能大大降低鱼类死亡的风险,也降低了养殖户的劳动强度。
南浔区菱湖镇被称作“中国淡水渔都”,镇里的勤劳村是当地的主要养殖区,也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园区科学规划布局,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全面推广跑道养鱼、尾水净化处理,总面积达1200余亩,实现了生产方式、资源利用、经营管理和生态治理“四大转变”。
菱湖镇副镇长吴昊介绍,园区全面应用“渔业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养殖过程智能化、信息化。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一旦鱼塘环境参数异常时,设备就会发出报警,渔民能及时采取增氧等措施,改变了以往“养殖靠经验、夜间巡塘无睡眠”的历史。
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项目建设的支持下,湖州已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德清、南浔和安吉先后建起了农机监管信息化平台,全市累计建成75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规模畜禽养殖场设施化改造率和规模猪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均达到100%,并带动小农户应用。全市建成300条智能化水产养殖跑道和3个“智慧渔业工厂”,渔业物联网应用达到4909户。
设施化助力,实现增产增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水肥一体化技术、设施化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池塘内循环养殖技术……近年来,湖州大力推广应用设施化种养技术,引入领先的种养模式,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实现增产增效。
由于湖州偏北的地理位置,冬季气温低,产出的柑橘糖度低、质量差、效益低。为提升柑橘品质和经济效益,南浔区练市镇开展了红美人柑橘设施化栽培引种试验。该镇农技中心主任高明明介绍说,他们利用设施化栽培技术,采用温室大棚种植,为柑橘生长提供了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避免冻害发生。同时,采用土壤改良技术改变了农田湿烂黏重的性状,提升了土壤通透性,有效减轻了柑橘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施用,提升了产品安全水平。“我们还通过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精量施肥、灌溉,提高了投入品利用率,减少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柑橘优质果率,现在柑橘设施化栽培已在我们镇大面积推广。”高明明说。
近年来,湖州培育建成了91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通过设施化建设,改变了南方水田湿烂、土壤黏重的性状,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满足了农艺生产要求,提升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用工和生产成本,促进了产业增产增收。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湖州全市设施蔬菜产量37.4万吨,占总产量的41%;设施水果8.9万吨,占总产量的37%;生猪、湖羊、奶牛和家禽规模场的生产量,分别占养殖总量的97.6%、36.6%、99%和37.1%。 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