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舟山市坚持项目为王,积极拓展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初步走出一条发展前景好、收益率较高、稳定绿色的发展路子。3年来,全市立项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05个,有225个渔农村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
2017年以来,舟山市根据渔农村的实际情况,着力开发物业、产业融合型项目。物业型项目主要是依托区域优势,购置或兴建不动产,通过租赁物业等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如普陀沈家门街道蒲湾村,利用城中村优势发展酒店、门店、厂房,总资产已超过1亿元,年收入1000余万元。产业融合型项目重在兴办服务实体,在服务渔农业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如普陀六横镇滚龙岙村,改造500亩虾塘承包出租,年收入达100多万元。岱山岱东镇上船跳村,凭借特有的濒海资源、岸礁奇石、民俗文化,开发农家乐,集体年增收近60万元。
注重资源开发、投资合作,探索村庄经营,也是该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举措。如定海小沙街道大沙合作社,对82亩村集体闲置土地进行整理,出租给大户种植水果。干览镇新建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打造“南洞艺谷”,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村集体增收40万元。 周山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