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冬季,有些人的皮肤就开始变得干燥、起皮,搔抓的时候有白色皮屑掉下来,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皮肤出现瘙痒,特别是洗完热水澡或晚上钻进暖暖的被窝后。为什么一到秋冬季皮肤就会瘙痒?如何缓解这个问题?皮肤科医生建议,此时切忌搔抓,可以从加强保湿、控制洗澡水温等方面入手来解痒。
皮肤瘙痒与干冷环境和年龄增长有关
秋冬季皮肤瘙痒与外界环境寒冷、干燥有关。皮肤科专家李晓伟解释,这种变化和皮脂膜有关。皮脂膜主要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角质细胞产生的脂质及汗腺分泌的汗液等一同组成,均匀分布在皮肤表面,形成皮肤表面的一层天然保护膜。这层皮脂膜对我们的皮肤十分重要。李晓伟指出,一方面皮脂膜是皮肤锁水最重要的一层,能有效地锁住水分,防止皮肤水分过度蒸发,并能防止外界水分或其他物质大量透入,保持皮肤含水的正常状态。另一方面,皮脂膜对皮肤而言就像汽车表面的蜡,脂质部分能有效滋润皮肤,保持皮肤的润滑和滋养,使皮肤柔润且富有光泽;水分可防止皮肤干裂,保持湿润度,此外皮脂膜是弱酸性,能抑制细菌等微生物滋生,减少感染的发生。
而导致皮脂分泌减少的因素有内分泌、年龄、性别、温度、湿度、饮食、生理周期、洁肤方式等。一般来说,夏季外界温度湿度较高时,皮脂的分泌较多,而到了秋冬天气干冷时,皮脂的分泌也跟着减少,所以皮肤就开始显得干燥起来。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分泌功能减退,保护和滋润皮肤的皮脂分泌也跟着减少,也可引起皮肤的干燥瘙痒,这也是为什么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症更多的是在中老年人中出现。
冬季洗澡水温40℃以下为宜
一旦皮肤瘙痒,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搔抓。李晓伟提醒,秋冬季因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通常是越抓越痒,容易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还容易损伤皮肤,甚至继发感染。
由于秋冬季天气寒冷,一些患者在洗澡时,长时间用热水冲刷皮肤,享受被暖暖的雾气包围的感觉。然而,洗完出来后,就会觉得皮肤比之前更加痛痒难耐了。李晓伟指出,在热水烫洗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皮脂过度破坏,影响皮肤的基本代谢功能,从而加重干燥瘙痒的症状。
他建议,有皮肤瘙痒问题的患者,洗澡应控制水温,冬天洗澡的水温控制在37℃-40℃为宜,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洗澡时尽量避免使用碱性的香皂或肥皂,减轻对皮脂膜的破坏。
皮肤保湿很关键瘙痒严重应及时就医
针对秋冬皮肤瘙痒及沐浴后瘙痒加剧,专家建议,患者要做好皮肤的保湿工作,洗完澡后要及时涂上保湿产品。
目前市面上的保湿产品可分为乳、霜、油三种剂型,乳和霜有较好的补水保湿效果,适用于大部分类型的皮肤;油剂有较好的封包作用,可以防止水分经表皮丢失,但本身不具有补水效果,单独使用时肤感欠佳。对于敏感皮肤者,专家提醒,最好选用不含酒精、色素等刺激性物质的保湿产品。
涂抹时,建议宜用手指轻轻画圈按摩,不要使劲揉搓皮肤,让其慢慢地渗入皮肤。此外,穿戴化纤制品、毛绒织品都可能促使瘙痒症的发生,皮肤瘙痒患者选择贴身衣物时最好选用宽大松软的棉织品或丝织品,饮食上也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对于瘙痒程度比较严重的人,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但切勿自己随意用一些外用止痒药膏,以免出现皮肤继发感染和过敏。
皮肤瘙痒除了季节原因,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伴发或首发症状,如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胰腺炎伴胆管阻塞,雌激素、吩噻嗪、别嘌醇等药物引起的胆汁淤积等阻塞性肝胆疾病;缺铁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肥大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同时,精神紧张、激动、抑郁、焦虑等也可能引起神经精神性瘙痒,需就医诊断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治疗皮肤瘙痒的症状。 陈思陶 林惠芳